結構性存款大限已到,錢會去哪裡?

2019年10月,銀保監會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一石激起千層浪,火爆開展的結構性存款被加以各種嚴苛限制。作為保本理財的變種產品,結構性存款本身就存在打擦邊球的嫌疑,被監管施以高壓,可以說是情理之中。一年的過渡期即將過去,蛋糕即將重新分配,苦於發行資格而一直不能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小銀行,看起來是獲得了大量的存款來源,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結構性存款大限已到,錢會去哪裡?

一、錢都會去哪

大致總結五大出口,預計流量依次遞減。

1. 被原有銀行的替代性產品成功留存。

大型銀行必然不會坐以待斃。充足的預案、具有競爭力的替代性產品、留存率考核指標已經都是武器庫中的常備武器。甚至還有非常規性武器,如果真到了危機流動性指標的地步,也不能完全排除結構性存款再次變種的可能性。加之客戶黏性的存在,被挽留的存款應該佔相當的比例,不能過分高估蛋糕的尺寸。

2. 被其他銀行的產品或服務挖走。


這一部分市場份額才是大家爭搶的對象,大家各憑本事。選擇結構性存款的客戶,一般都是利率敏感性客戶,需要收益和風險平衡的產品,各種負債端產品的創新和營銷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畢竟在存款的競爭中,一款有競爭力足以戰勝很多的客戶黏性和七大姑八大姨。所以愛會消失,對嗎?那當然。

3. 選擇表外資管產品。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雖然資管新規再次延期,但監管部門對於理財產品的態度是不變的,淨值型的表外資管產品一定會是未來的主流。隨著投資者教育程度的不斷深入,一部分風險偏好較高的儲戶一定會慢慢轉向這個類型的產品。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近期密集成立的大行理財子公司,也證明了各大銀行正在這個領域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4. 償還存量債務,降低槓桿水平。2020年6-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比去年同期繼續多增2000多億,看似合理的選擇並沒有發生。最應該慶幸的是銀行,因為對於銀行來說,這種選擇帶來的是資產和負債端的雙重承壓,將直接面臨縮表的壓力。從結果反過來看,個人和企業債務償還過程都是一直存在且持續的,並不會因為手中突然出現大量的現金而大規模提前償還債務,這究竟是歸功於理財意識的提高,還是因為現金流持續緊張,就不得而知了。

5. 參與直接融資。過渡期到期的時間當口,儲戶很可能受股票市場的賺錢效應吸引,直接用於投資股票市場。雖說這些保證金同樣會被存放在證券公司在銀行開設的存款賬戶中形成非銀存款,但對於銀行來說,這類存款和儲蓄存款相比一定是處於較低的優先級。順便提一下直接融資。國家極力推動的科創板和註冊制,說明了國家對於需要巨大資金投入的高端製造業升級的態度非常明確——傾向於直接投資。

高端製造業很多時候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債權早晚要還,而股權是不需要還的。

6. 消費。國家在鼓勵的途徑,卻是最小的可能。如果需要消費,儲戶就不會去買久期相對較長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加之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儲蓄情節,最終流向消費市場的結構性存款將十分有限。

二、誰在存錢

在我接觸的很多年輕人中,存錢已經是比較陌生的詞彙了。從新聞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是大爺大媽在排隊購買國債、黃金。我們不妨給存款的主力軍做個客戶畫像。一類是視流動性為生命的經營者,保守經營,合理配置資產,長期留有流動性最強的資產。另一類是信奉現金為王的傳統思想者,不見得是高淨值人群,但十分厭惡風險,中老年人居多。

在“不存錢陣營”中,除了真正的“窮人”外,還有一類不可忽視的群體就是精打細算,一心想著如何跑贏通脹的中產者。他們將現金變成資產,保持合理的槓桿,嘗試抵禦通脹帶來的衝擊,很多人僅僅靠著銀行的授信保持必要的流動性。

三、如何“搶”錢

1. 深入挖掘“存錢陣營”中殘存份額。這個市場基本上是處於零和博弈的狀態,所有的業務幾乎都是“虎口奪食”,競爭十分慘烈。花樣百出的攬儲活動的背後,都體現著銀行人的無奈和辛酸。且不談要幹掉對手,想在這個“老市場”中活得下去,就必須拿出“新東西”。

事無鉅細,產品也是。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需求,針對每一個群體(主要是上文說的兩類,可進一步細分)專門設計存款子產品,然後將這些產品集約起來統一管理,或許是最簡單的“笨辦法”。

2. 積極拓展“不存錢陣營”中的廣闊藍海。“沒錢”的客戶目前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只談“不存錢的中產”。如果我們沒辦法改變“不存錢”的現實,不妨去了解客戶真實的想法。他們是現實中的聰明人,他們有錢,只是將“存錢”變成了“存資產”,因為存款會貶值而資產會增值,聰明人自然知道如何選擇。

如果用M2增長率減去GDP增長率作為實際通脹率的衡量標準,過去十年平均通脹率接近7%。要滿足這些抵禦通脹的需求,銀行可以利用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好投資者教育,推出“資產類”的高收益產品。就算不是傳統的存款,也是錢啊。一言以蔽之,要想做這些人的生意,必須要“出圈”。出了圈,就不是銀行的地盤了,要玩得溜,需要一批專業人才和配套,顯然,中小銀行在這些方面還很欠缺。

隨著以結構性存款為代表的各類高息存款的逐漸退出或規範,傳統意義上的存款正在面臨“生存還是滅亡”的抉擇,是繼續堅守還是改弦更張,不僅取決於客戶的選擇,也取決於銀行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