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以及对人生百态细枝末节的观察,使得这部作品一直经久不衰,

在豆瓣小说排行榜占第9名的位置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封面

故事讲述了欧洲留学男青年方鸿渐,在取得了冒牌的“博士”文凭之后回国,他在回国船上邂逅了性感开放并有未婚夫的鲍小姐,开展了快速又苟且的露水情缘。回国后,他与同为“博士”的女青年苏小姐暧昧不清,又痴情于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最终这段“三角恋”被戳穿,深受打击的他不得不离开上海,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以躲避现实。最终,他与三闾大学同行的女大学生孙柔嘉,一个“长相普通、家境一般”的女孩子发展了一段被动、缓慢的关系,由于承受不了旁人的猜忌和嘲讽,无奈下成婚。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剧照

小说中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人生哲学,说尽了人们对婚姻的憧憬,以及被“围困”在婚姻中不断挣扎的芸芸众生。正如所谓“幸福的人生总是千篇一律,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苦恼”。在《围城》这部小说出版的70多年后,我们今天依旧可以从那个时代困境中寻找出相似的影子。

《围城》不仅仅是一部“婚恋”小说,事实上,“婚恋”主题只约占了一半的笔墨,却被大众奉为“婚恋圣经”,原因在于主人翁方鸿渐身上的情感矛盾和困惑极具典型性。而其背后的“男强女弱”正是造成方鸿渐在婚姻困局里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折射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家族对婚恋选择的裹挟。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鲍小姐”是男性对“女强人”的渴望,而“苏小姐”是男性对“女强人”的惧怕。

当方鸿渐回国后,被“博士文凭”镀过金自然成了香饽饽,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家境极富有的买办,正想通过他人介绍,招一个上门女婿。方鸿渐正无所事事,于是便应邀来访。当他看到那位深受西式教育,仿若“东施效颦”般的女孩,阅读的都是《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的书时,他对书里的内容充满了鄙视。

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

方鸿渐的本能抗拒完全附庸于男性,以“为男性服务为毕生事业”的“弱女人”价值观。但是这一点在他身上又是矛盾的。

在回国的船上,面对性感开放的鲍小姐主动投怀送抱,方鸿渐来者不拒、十分配合。这是他潜意识中对“强女人”的欣赏和渴望。可是面对“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和她一起上戏院、饭馆并不失自己的面子”

苏小姐的主动追求,却令他感到抗拒。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电视剧里的苏小姐和方鸿渐

究其原因,是因为鲍小姐只不过是方鸿渐人生的“过客”,只用获得肉体的欢欣,而不用付任何责任。而这对于苏小姐来说,她“强大的家庭背景”以及“真材实料的博士学历”的支撑,无一不令方鸿渐感觉到压力。

这是这是他对“女强人”的一种惧怕,怕自己在感情中被控制,怕自己在家庭中处于被动,怕自己在感情的博弈中处于弱势。

这种矛盾感在男强女弱的社会环境中十分普遍,一方面,男性在择偶上,会选择比自己弱一些的女性,以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感,突出自己的男子气概。另一方面,男性又被迫要承担“强者”的角色,肩负起对家庭甚至整个家族责任和压力,承担着更多的强者焦虑。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孙柔嘉用“弱势”赢得感情,又因为“强势”而输了感情

方鸿渐拒绝了苏小姐,又错失了真爱唐晓芙,最终却找了样貌平平,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普通的孙柔嘉,正是因为他掉进“男强女弱”的陷进里。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剧照

从感情上来讲,他对孙柔嘉并没有太多热情,但促使他们走向婚姻的,与孙柔嘉的“示弱”是分不开的

。从社会分工来看,他是讲师,孙柔嘉是助教,比他低上一层。从学历上来讲,他是留学生,孙柔嘉是大学生,比他低上一层,在相处的过程当中,孙柔嘉处处示弱迁就,在工作中暗地里给他通风报信,这能让他在这段关系中获得安全感。

因此,当学校里出现他们之间的“风言风语”时,方鸿渐基于害怕伤害“弱者”的心理,不得不被迫承担,从而走向订婚之路。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剧照

方鸿渐遇到一个肯为他牺牲示弱的女性,很不自觉的掉进了“强者”陷进当中,为了维持自己的强者形象,被迫承担了保护“弱者”的责任。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动的接受。

而实际上,孙柔嘉作为独立女性也十分矛盾,她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见,但由于她本身也出生在一个三代单传“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即使她懂得生活的幸福要只能靠自己争取,可她身上依旧残留了旧社会女性低于男性的价值观,让她独立的不够彻底,在“弱者”的泥潭里不断挣扎。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围城》剧照

因此,即使她她接受了高等教育,可还是无法摆脱旧家庭的传统思想。结婚前,她可以拥有独立的意志,追求事业的进步,和情感的自由。可是一旦进入到婚姻的“围城”,她的目光便局限在以丈夫为半径的圆里,变得目光短浅。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让她也开始将丈夫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攀比的对象,这无疑对男性而言是一种“压迫”。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社会以及家庭对“男强女弱”观念的裹挟

在《围城》一开始,当方鸿渐的父亲方遁翁得知儿子可能与苏小姐交往时,他并没有因为苏小姐家室显贵而感到满意,相反的,他却说:

“女人念了几句书最难驾驭,男人非比她高一层,不能和她平等匹配。所以大学毕业生才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人留洋得了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她,否则,男人至少是双料博士。鸿渐,我这话没说错罢?这跟“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弱吾家”一个道理。”

在当时的社会里,男强女弱还是一个家庭的标配,一旦这种关系颠倒,变成了“女强男弱”,家庭内部的和谐就会被外界的压力所打碎,出现许多对女性不公,对男性苛责的声音,这也成为激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当方鸿渐从三闾大学离开后,托赵辛楣的关系,在上海华美新闻社资料室找了份差事,但是他的收入远低于孙柔嘉,他的父亲认为自己儿子“坍尽天下丈夫的台”,为自己儿子感到丢人。

在孙柔嘉娘家这边,姑姑也对方鸿渐不太满意,处处贬低他“能力和资格坦白的瞧不起”并说他:“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就连家里的佣人都开始克扣方鸿渐的饭菜。

社会对男性赋予“强者身份”的同时,也同时赠予其枷锁,在以家庭为单位中,如果男性不如女性,就会遭受社会的嘲笑,被冠上例如“吃软饭”“倒插门”等名词,这令他们不仅遭受同阶层的男性的鄙视,也会遭受到女性的嘲讽。


《围城》里“男强女弱”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更是困住男性的囚笼

在一种对“男强女弱”的社会性认定的背景下,女性被束缚,男性被压抑。男性必须在婚姻里强过女性,在社会上强过其他男性,事实上,每个男性个体都希望成为最出人头地的那个,无休止的竞争,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感到疲惫不堪。

从另一方面来讲,“男强女弱”也是对女性资源的一种剥削,男性被认定为强者后,无可避免的需要牺牲女性在感情、物质和教育上的资源,优先满足男性的需求。这样的结果,会造成对两性双方都不公平的局面。方鸿渐就是受到了社会、家庭、伴侣的现实裹挟,自尊受挫,变得多疑敏感,最终打算逃离家庭。

结语:

在《围城》出版的70多年后,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进步,男女在生理上的有限差异,已经无法作为衡量两性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促使男女双方在家庭和社会的平等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即使如此,“男强女弱”仍是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一种禁锢在头脑里的一种刻板印象。

《围城》作为反映婚恋题材的现实作品,给与了人们很多思考和启示,“男强女弱”存在的原因究其是一种文化结果,当一种性别占优势,一种性别处于从属地位时,整个家庭及社会系统,都会沦于失衡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