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唐朝是古代王朝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强大的经济时期,安稳的社会生活,造就了自由浪漫的社会氛围。在这一氛围下诗歌发展达到了高峰,伟大的诗人遍布在大唐各地,他们面对时代,面对社会,浅吟低唱。

唐人喜爱诗歌,也喜爱音乐,古筝作为古老的乐器,在唐朝再次得到了复兴,并走向了繁荣。古筝走进了唐人的生活,走进了诗人的创作之中。唐诗中有大量对古筝的描写名句,通过这些诗句后人依然可以感受千年前古筝的艺术魅力。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一、自由浪漫的唐朝,人们喜爱古筝也精于古筝,盛世唐朝推动古筝发展达到顶峰,逐渐和诗歌相融合

唐朝建立后继承了隋朝草创的各项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唐朝完善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将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项,常举相较于制举经常举行,并且录取人数多,所以受到士子们的重视。常举中的进士科注重考试诗赋,进士科虽然比较难考,但是考中后,能够进身高位,这就促进了士人对诗才的追求,使得唐朝产生一大批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反应了唐朝社会的各个方面。

唐朝经济繁荣,军事强盛,周边民族不敢对唐朝有所觊觎。唐前期统治者爱惜民力,赋税较轻,而且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严格的推行,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百姓生活富足安宁。和平的生活环境,富足的生活条件,让百姓可以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这就促进了音乐等各项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不光是百姓喜爱音乐艺术,唐朝君主们也喜爱音乐。唐太宗在位时就指导了对雅乐和燕乐的改革,融合了唐朝的元素和审美,这也成为筝在唐朝发展做出了指导。唐玄宗时更是亲自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之中,创作了许多后世传颂的名曲。唐玄宗十分喜爱筝,对筝做出了适当的改进,促进了筝逐渐完善。唐代君主对筝的喜爱和推崇,影响到了民间对筝的情感,筝在唐朝的各种乐器中逐渐大放异彩。

唐朝由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比较开放包容,造就一个开明开放社会。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碰撞,儒释道三教思想相互激荡,多元的文化氛围让筝曲的创作者可以吸收更多的文化因素,创作出既有传统魅力又有时代特色的古筝艺术。

盛世唐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唐朝前期达到了顶峰,这一伟大的时代之下,古筝艺术发展达到了高潮。古筝悠扬的曲声荡漾在诗人的心中,多样的情感在诗中得到抒发。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二、古筝是古老的乐器发展到唐朝走向了繁荣,唐诗中对古筝的方面进行的描写,让后人对唐朝古筝艺术有了全面的了解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虽然无法确定古筝具体产生的年代。但据可以考证的史料来看,古筝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流行。据《李斯·谏逐客书》记载: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后世据此将筝称为“秦筝”,秦筝的出现开启了后世筝发展的先声,也奠定筝的发展基础。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后世在秦筝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善于弹奏筝的人,他们不断的对筝进行改善,到了唐朝筝发展逐渐臻于完善,在唐朝独具特色的时代之下,筝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花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白居易诗中提到的十三弦就是筝的代称,筝一开始的弦数并没有这么多,先秦的筝都为五弦。但是后世为了改善音色,不断的增加筝弦数目,到了唐朝筝弦数目已经达到了十三弦之多,而且成为当时主流。

唐朝筝的制作基本继承了前代制作技法和材料,筝身的制作材料是桐木,主要由于桐木这种木材质地坚硬而且有着很大韧性,可塑性和音色都比其他材料好,成为制作筝的首选。这一制作技法被唐朝袭用,但唐朝筝弦除了继续沿用前代丝弦材料,还做出了一些创新,使用了鹍鸡弦。

“锦筝银甲响鹍弦,勾引春声上绮筵”(唐彦谦《无题十首》之二)

唐人在使用新的材料制作筝弦,还给筝弦进行涂色,整个筝展现出斑斓的色彩,这和其他朝代的筝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期的古筝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而对筝的装饰更加显示出了唐朝时期制作筝的匠人和筝的爱好者的独特审美情趣。唐朝对筝的装饰材料有很多,主要用金、银、玉和钿来装饰。“钿”是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从这里可以唐代筝装饰是十分华丽的。

“明月照人苦,开帘弹玉筝”(常建《高楼夜弹筝》)

唐诗中有“钿筝”、“金筝”、“银筝”和“玉筝”,这些都是依据不同材料对相应的筝进行称呼。唐诗中除了对筝进行直接描写外,还对筝弹奏表演进行描写,主要包括对筝演奏的技法和演奏人进行描写。

唐前期统治者的政策比较开放、包容,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比较自由,社会限制少,筝的演奏者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弹奏和表演。据统计唐诗中描写的弹奏指法有十八种之多,主要掩、打、拍、弹等等,后人只要通过阅读唐诗就可以了解到唐人弹奏筝的高超技艺,也反应出了筝在唐朝发展的情况。

唐诗中描述的弹筝者多为女性,而占据最大篇幅的是对乐妓弹筝描写。这些乐妓以表演歌舞为生,受过很好音乐艺术训练,弹筝技法也十分高超,诗人对他们弹筝过程描写,给后人留下了弹筝表演最生动的画卷。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令恨识迟。微收皓腕缠红袖,深遏朱弦低翠眉”(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

唐人喜好音乐,无论是宴会这等热闹场所还是朋友对酌,甚至一人独处,都有音乐相伴,因此筝被使用于任何场合。一人独处时,用拨子或者直接用手指弹奏一曲,以慰心灵。好友对饮或者外出游玩时,邀请一两个乐妓一边弹筝一边低唱,这是诗歌也写不尽的风流雅事。筝有些很强的包容性,能够配合其他乐器在盛大的场所进行演奏。

唐玄宗时创作的《霓裳羽衣曲》里就包含了许多乐器,主要有筝、箜篌、萧、笛等等,这些乐器相互配合,表现出了盛大恢宏的场景。

从唐诗中看独特的古筝艺术和唐都市文化的发展

三、古筝走入唐诗之中,两者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增加了双方的文化底蕴,让人们更加喜爱古筝这一古老的乐器

筝曲婉转多变,隐约中蕴含悲凉之感,听之总是能够触动情感细腻的诗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块。

“玉柱泠泠对寒雪……一片愁心与弦绝”(杨巨源《雪中听筝》)

筝曲中总是能够找到诗人心中情感的寄托,古筝因此成为诗中的常客,成为诗中情感的暗示之处。

古筝进入诗人的生活中,也进入了诗歌之中。诗人喜爱古筝,也喜爱描写古筝,大量的和古筝有关的诗句,让后人能够有机会一睹唐朝古筝的风采。通过研究诗中对古筝的描写,弥补了正史中没有对古筝记录的缺憾,有利于后人对古筝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古筝与诗歌的融合,丰富了唐诗吟咏的材料,提升了古筝的文化内涵。由于诗人的推崇,被更多人所喜爱,成为具有诗韵的传统乐器,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