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文|飛魚說史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說起酒,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有些場合離開酒還真不行。

比如說家裡有喜事,如果在宴席上不拿出酒在那擺著,好似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宴席,對於愛酒的人來說,晚上不喝點酒甚至都睡不好,此外,闊別許久的朋友見了面,自然也少不了在飯桌上較量一番。

由此可見,現在的酒其實已經不單單只是用來喝的,更是一種交流的方式,在一些重酒的地區,很多商人洽談業務,那也必須得在酒桌上才能談成,所以酒也是一種文化。

現在酒的種類是非常多的,不同地區喝的酒也不一樣,按照種類可以分為:白酒、黃酒、紅酒、啤酒等,按照釀造的原料也可以分為:葡萄酒、米酒、桂花酒、桃花酒等。

目前我國白酒佔有的市場比例相當重,幾乎每個地區都具有獨特的酒,這就好比我們說到茅臺酒,就會立即想到貴州,再比如我們說到汾酒,就會立即想到山西,到什麼地方喝什麼酒,這對於愛酒之人,倒也是一件美事。

不過我國的酒文化可不是近現代興起的,而是在很早的古代已經有了,古代的文人墨客那也是離了酒就不行的,比如說大詩人李白就認為: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說到李白的這個三百杯,不少人都只看到了李白的豪爽,但忽略了三百杯到底有多少酒,拿現在小的白酒杯來說,三百杯足以讓一個人喝到徹底斷片,當然李白的三百杯,也可能只是一個虛數,畢竟古人喝酒也不會一杯一杯數著。

不管哪種情況,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古代酒的度數並不像現在的白酒一樣度數那麼高,那麼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能喝好幾壇?

說此之前,我們得先說說酒是怎麼來的。

目前為止,關於酒的起源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而目前讓大家比較認可的有三種說法:

  • 杜康造酒。

杜康始作秫酒。——《說文解字》

根據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知杜康是最早開始釀酒的人,自然也被後世稱為釀酒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亦有云: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所以久而久之,杜康就成為了酒的代名詞,直到現在依然有杜康酒。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那麼杜康到底是誰呢,這裡又存在爭議,根據《史記》記載,此人是夏朝的國君,但還有另外一說,說杜康是黃帝時期,管理糧食的大臣,而釀酒就是杜康管理糧食時,偶然發現的,由於年代久遠,這段歷史已經不可考證了。

  • 儀狄造酒

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戰國策》

儀狄造酒也是現在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根據上述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儀狄是夏禹時代司掌造酒的官員,說到這,不少人就說了那釀酒的始祖到底該放在杜康的頭上還是儀狄的頭上呢?

其實這點至今沒有定論,當然這也不是我們的錯,因為古人也沒能弄清這個問題,就好比晉代江統的《酒誥》就記載:酒之所興,乃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也是目前比較可信的,那就是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也就是說,這兩人造的酒是不一樣的,都可以說是造酒的鼻祖。

  • 猿猴造酒

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粵西偶記》

猿猴造酒,這一說法沒有上述兩則起源受認同的程度高,不過並不是說沒有這種可能,因為猿猴是以採集野果為生,並且為了應對惡劣的天氣,還極其善於儲藏這些野果。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而這些被儲藏的野果,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質變,從而使得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於是就有了“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的說法。

酒的釀造是以元朝作為分界點的,而酒的度數也是在此後才有大幅度上漲,在元朝之前,釀酒時濾酒一般還是用壓榨法,這也就意味著,在此之前的酒,多是自然發酵而成。

但是自然發酵的酒有一處限制,就是酵母菌在酒精濃度達到20%以後,就很難繼續發酵,這也意味著,自然發酵的酒最高的酒精濃度也就在18度左右,當然在古代釀酒條件並不太好,所以一般也就達不到18-20度。

說到這,不少人就要說了,為何現在的酒,度數那麼高,38度的酒在現在都被稱為低度酒,而高度酒五六十度都有,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說下元朝之後出現的蒸餾技術了,元代的《飲膳正要》、《軋賴機酒賦》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都記載了蒸餾的方式,不過這個時間點到目前還有爭議,暫不細論。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蒸餾技術是指對壓榨出來的液體進行加熱,從而使得液體汽化,然後再使蒸氣液化,從而除去其中的雜質,然後再進行發酵,這樣就能極大地提高酒的度數。

而經過這套程序之後,古代的酒才更類似於現在的白酒,酒的度數也已經是30度之上了。

所以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在元代之前古人喝酒那是相當豪爽,動不動就能喝好幾壇,並且喝完之後還能吟詩作對,絲毫沒有斷片的跡象,但是元代之後,大碗喝酒的現象就比較少了,正是因為酒精度高了上去,大碗喝、成壇喝,不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受罪了。

如果拿現在的酒做個比較的話,那就是古人用壇喝的酒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啤酒,而不是高度酒,所以古人看似是“海量”,其實還是酒的度數不高,即便是現在人,拿著瓶子直接喝啤酒的人也不在少數。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不過對於酒量不大的人來說,即便是啤酒也能喝醉,所以喝酒要有量,度數再低的酒,一旦喝多了,那也是會醉的,也是會難受的。

既然說到了酒,就不得不說人和酒之間不可分割的淵源,即便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喝酒,而古代很多人也喜歡喝酒,我們拋開現在人喜歡喝酒不論,單說古代人為何喜歡飲酒,我認為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為了享受。

酒在古代並不是所有的階層都可以喝到的,一般都是上層統治階級才能喝到,這部分人喝酒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個人的享受,就拿商紂王來說,他就是:

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史記·殷本紀》

這意思就是說商紂王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並且他還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這地方,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由此可見,商紂王的享受沒有酒還真享受不了,雖然這段用酒當作池水的記載有些誇大其詞,但不可否認的是,酒對於昏庸的帝王來說就是用來享受的,而向商紂王這樣的君主,歷史上還有很多,我們就不在一一列舉。

借酒消愁。

用來借酒消愁的人,一般都是有故事的人,這點放在現在也適用,而古人中有故事的人,一般都是人生不如意並且滿腹經綸的人,文人墨客就是這類型的代表。

就好比唐朝的那些有名的大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等,這些人能夠寫出名揚千古的詩句,都是和自身的遭遇不可分割,而這些人的詩中,也處處透露著借酒消愁的悲哀和憂國憂民的無奈。

比如李白曾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比如杜甫曾說: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當然對於這些人來說,酒還有另外的用途,就是用來一展內心的情感和在人生不如意之時依然奮發向上的決心,又或者發出生活不如意但依然需要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比如李白曾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比如杜甫曾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由此亦可見,對於古代的文人墨客來說,酒是一種寄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興了要喝酒,失落了也要喝酒,簡直是無酒不歡。

當然,在古代喝酒並不是男人們的“專利”,有些女人也會喝酒,就拿李清照來說,就曾喝過酒,還喝醉過,並且在酒後寫下了“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名句。

酒可壯膽。

俗語有云:酒壯慫人膽,惡向膽邊生,這是說平日比較膽小怕事的人,喝了酒之後由於網狀體受到酒精的麻痺,致使大腦皮質的機能亢進,甚至由於興奮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行動,做出平日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用酒來壯膽,在古代也是一種用途,就拿在景陽岡打虎的武松來說,如果不是喝醉了,別說打死老虎,估計看見老虎撒腿就跑了,不過這只是《水滸傳》中虛構的一個故事。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歷史中真實的故事用酒壯膽的也不在少數,比如說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在喝酒後就壯了膽,當然他不是去打老虎去了,而是打了自己的老婆,說到這,有些人就說了這在古代很平常啊,但是如果你知道他的老婆是誰,就知道酒給了郭暖多大的膽子。

郭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親女兒昇平公主,如果不是喝醉酒,估計給郭暖十個膽子,他都不敢對公主有所不滿,更何況動手了,畢竟身份在那擺著的,想要動手就要做好被殺頭的準備,不過好在郭暖有個好爹,他也並沒有被皇帝給殺頭,這則故事在歷史上也極為有名,就是醉打金枝。

綜上所述,我們也能看出,酒對於古人來說,是一個好東西,可以說是古人生活中無法或缺的一種物品,不過在古代的不少朝代中,也有統治者意識到了酒會帶來危害,所以也頒佈了“禁酒令”。

禁酒令在我國出現的也比較早,最早可以追溯至夏禹時期,比如《戰國策·魏策》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會須一飲三百杯:從古代的造酒,看古人的酒量為何這麼“大”?

魏惠王在範臺宴請各國諸侯,當酒興正濃的時候,魏惠王就向魯共公勸酒,但是魯共公卻拒絕了,並且給魏惠王講了大禹的故事,即:大禹喝了儀狄釀造的酒之後,感覺到味道甘美,就疏遠了儀狄,並且從此之後戒絕美酒,並且說出了“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論斷。

而魏惠王也比較認可魯共公的言論,並且囑咐在座的諸侯要引以為戒。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僅可以知道,夏禹“絕旨酒”,還可以知道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有了酒會消磨人的意志,並且意識到了酒的危害,而作為英明的君主,是需要少飲酒的。

由此亦可見,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酒也不例外。

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也走進了千家萬戶,但喝酒一定要注意量,過猶不及,尤其是駕車的朋友,更要牢記: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這不僅是為他人的生命負責,更是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粵西偶記》、《說文解字》、《飲膳正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