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涵“躺槍”張大奕 網紅依賴症難解

本報記者 孫吉正 北京報道

張大奕的事件攪動了微博的熱搜,也讓張大奕背靠的如涵控股(NASDAQ:RUHN)捏了一把汗。4月17日,如涵控股盤前跌11%,開盤後股價一度下跌超過8%。截至收盤,市值3.22億美元,蒸發約22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

回顧如涵控股的發展史,依靠張大奕的網紅帶貨能力,從線上服裝品牌華麗轉身成為了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控股卻成為了少有的與公司CMO高度捆綁的上市公司。

在上市一週年之際,如涵控股遭遇了此次事件,不禁讓人再次提問,強調自己轉型為MCN機構的如涵控股,如果失去張大奕的經營支撐,是否還可以繼續網紅電商第一股的神話?

背靠一人的上市公司

2019年4月3日,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赴美上市,以12.5美元的發行價發行1000萬股美國存托股,成為國內首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網紅電商。

上市當日,王思聰發文表示,如涵控股簽下100多個網紅,但其中只有“張大奕”收入驚人, “張大奕”帶來的營收是整個公司營收的一半多,這種模式是不健康的;如涵控股的網紅孵化、網紅電商、網紅營銷模式說白了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證明自己可以培養新的KOL。

時過整整一年,如涵控股因為張大奕的一場人設的危機事件引發了廣泛的關注,這一家和張大奕高度捆綁的網紅第一股遇到了王思聰此前所說的困境,如涵控股是否能夠離開張大奕?沒有張大奕的如涵控股是否還能繼續發展?

根據如涵控股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9財年前三季度公司收入(網站成交額GMV)的53.5%來自於張大奕與如涵控股共同成立的涵奕電商,公司收入的大頭依舊由張大奕帶來。最新的財報顯示,如涵控股頭部KOL的3名KOL(張大奕、大金、莉貝琳),在第三季度實現GMV為10.46億元,佔總GMV的61.42%。其中,在雙十一期間,如涵控股總體GMV超6億元,貢獻了第三季度35%的GMV。其中,張大奕旗下的女裝店“吾歡喜的衣櫥”,全天全店總成交額突破3.4億元。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雖然如涵控股自上市以來旗下的網紅藝人不斷增加,但實際上仍是由頭部KOL支撐著公司的各項數據。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每個網紅的成長都有特定的背景和軌跡,網紅孵化存在較大偶然性,包括張大奕在內的網紅都存在3~5年很快就會過氣的週期規律。張大奕的成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偶然,絕不是服裝業的必然,場景式引導消費者的服裝消費模式會保留下來,網紅不一定長紅,未來的競爭不是網紅,而是設計能力和品牌能力。其次,網紅缺乏可複製性,無法批量生產,如涵控股是不能指望培養出10個張大奕的。

如涵控股在財報中自身也意識到:“包括張大奕、李佳琦、薇婭等網紅達人是不可成功複製的,有太多的市場因素和個性差別。但是孵化紅人的成熟經驗可以被複用,網紅電商產業鏈也可以去不斷整合和完善。”在上市之初,CEO馮敏曾對外表示,張大奕(帶來的收入)在繼續增長,新人的增長更快,所以我們能複製更多的張大奕。

即便如此,張大奕作為CMO與如涵控股有著超出一般僱傭關係的捆綁。優他國際品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CEO楊大筠表示:“如果張大奕哪一天離開了如涵控股,那麼如涵控股面臨的風險和麻煩會很大。當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過度依賴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企業面臨的壓力會很大,如涵控股實際上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想找人替代張大奕,但事實上,它也花了很多錢和精力去物色其他的網紅,但不是所有的網紅到最後都能轉化成商業價值。目前為止,雖然張大奕的流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流量轉化率在網紅裡面最高。而且,網紅存在與品牌、消費者黏合度不高的問題,我們留意到,香奈兒作為品牌設計師,即使在去世之後仍然對消費者有黏合度,因為她把個人的價值轉變成了品牌、商標的價值,而這一點很多網紅孵化公司並不能做到,只是單純投資網紅,品牌流量轉換的價值並不明顯。”

此次事件中,最為核心的還是阿里系與如涵控股的關係。早在2016年,如涵控股獲得了阿里巴巴3億元的融資。由於此次事件中的另一方為淘寶總裁蔣凡,未來是否會影響到如涵控股與阿里系的控股關係,仍舊難以預測。但自事件發生後,如涵控股的股價持續走低,截至4月17日收盤繼續下跌6.36%。

在如涵控股上市的當天股價大跌37%,正如很多人對如涵控股的看法,其本身的商業模式或並沒有被資本市場所看好。

轉型進行時

如涵控股的前身是馮敏創辦的淘品牌“莉貝琳”。馮敏把張大奕籤為專屬的店鋪模特,但隨著電商市場競爭加大,2014年馮敏聯合模特出身的張大奕開起了淘寶網店,此後張大奕的網店“吾歡喜的衣櫥”一舉成名。

如涵控股以“網紅+孵化器+供應鏈”的形式存在著,與網紅之間建立了“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的合作模式,幫助她們在電商變現、廣告代理、泛娛樂等領域發揮商業價值,並形成“流水線”式網紅炮製模式。目前銷售品以服裝類為主,也包括一些化妝品。在IPO之初,2018年如涵控股公司毛利為3億元,其中履約費用1億元,營銷費用1.46億元,綜合管理費用1.3億元,其他營收71萬元,總計虧損7235萬元。此前,很多行業人士認為如涵控股在短時間內很難實現盈利。但在今年第二季度,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人民幣248萬元,實現上市以來首次盈利。

如涵控股對於實現盈利的原因,自身總結為“創造一個更高效更自動化的供應鏈以更好地為第三方商家和第三方紅人服務,建設中國最領先的KOL交易平臺”。但梳理其財報不難發現,如涵控股在近段時間內,削減了一些自營業務,同時增長了大量平臺服務業務,換言之,如涵控股已經從單純的線上專門店轉型為MCN機構。

對於如涵控股的轉型,行業內的觀點是持肯定的態度。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由財報可以看出,如涵控股對於網紅張大奕及大奕電商的依賴是不爭的事實,但存在隱憂的是,因為前期紅人簽約、孵化的大量投入,微博等社交媒體流量紅利逐步退去,未來的引流成本將會升高,網紅的服務費、佣金會水漲船高,供應鏈成本也會大幅提升。

在如涵控股的官網,已經將自己標榜為“阿里巴巴唯一入股的MCN機構”,這已經離當年以服裝店起家的淘品牌所距甚遠,而如涵控股也和張大奕從合作模式轉變為僱傭關係。根據天眼查顯示,目前杭州大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已經由馮敏全部控股,而在2016年是由如涵控股和張大奕合資成立,除此之外,張大奕註冊的杭州無乃以對貿易有限公司已經註銷,目前張大奕名下已經無任何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張大奕在“飯圈”內的熱搜主要集中在與其他網紅的隔空叫板,而主要的焦點均集中在服裝店互相山寨的問題上。

服裝行業專家馬崗告訴記者,線上品牌的發展已經出現了10年之久,山寨的問題始終是存在的,而根本性的問題就是這些品牌始終是同一個供應商的原因,一個服裝品牌的發展前景是要從這個品牌本身的商品、營銷、供應鏈等綜合能力來看這個企業的競爭力,主要渠道依賴飯圈帶貨只能算是小眾的營銷方式,這種營銷本質上靠賣人設,並不具備長久的發展前景。

在事發當日,4月17日,如涵控股盤前跌11%,開盤後股價下跌超過8%。在當日傍晚,張大奕依舊準時在淘寶的直播間帶貨,在微博上依舊推動著新品,對於此次事件沒有作出任何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