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對於擁有濃厚工業機械情節的軍迷來說,戰列艦絕對是一款令人賞心悅目的武器裝備。從傳統的風帆戰艦時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列艦一直都活躍在世界各大洋的重要海域上。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列艦的地位開始受到影響。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日兩國海軍航空母艦的數次對決,開始確定了航空母艦的霸主地位,戰列艦在各國海軍中的重要性開始逐漸下降,並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除了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後來經過現代化改裝而短暫復出過之外,就沒有其他國家海軍再裝備和使用戰列艦了。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衣阿華”級戰列艦

因此,有些人就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是航空母艦的崛起,導致戰列艦被淘汰,最終走向了沒落之路。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過於片面。這種觀點只從航空母艦本身的優點出發,卻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戰列艦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將根據戰列艦在不同時間段的綜合表現,向各位讀者解釋,戰列艦為何會越來越不適應時代,並最終走向沒落。

從風帆戰列艦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列艦——人類二維平面戰爭形態的產物

戰列艦的誕生時間很早,在風帆戰艦時代,包括英國皇家海軍在內的各國海軍,就已經使用艦炮數量、口徑和戰艦排水量等指標,對風帆戰列艦的等級進行了劃分。

在風帆戰艦時代,風帆戰列艦的動力就是風力。所以,當時誰的風帆戰列艦搭載的艦炮數量更多,艦炮威力更大,誰在海戰中就更能夠佔得上風。因為海風為交戰雙方提供了相同的風向和風力,誰能夠搶佔上風向,誰就能夠獲得海戰的優勢。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風帆戰列艦的交戰距離一般都不遠

而等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包括蒸汽機等動力機械的上艦,讓戰列艦開始擁有了可控的動力來源。在海戰中,即使是風向不利於己方,戰列艦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位置,避免自己遭到對方的炮火打擊。同時,為了更好的打擊對方和保護自己,戰列艦的艦炮口徑也越來越大,防護裝甲也越來越厚重。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工業革命讓戰列艦得以快速進化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以無畏艦為代表的各國新一代戰列艦,開始成為了海戰的絕對主角,不過可惜的是,與各國海軍巨大的投入相比,戰列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實戰表現,只能夠用差強人意來形容。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海軍和德國公海艦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列艦對決。但是截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真正毀於戰列艦對決的戰列艦數量,只有區區7艘而已。但是卻有14艘戰列艦被魚雷擊沉,8艘戰列艦被水雷擊沉。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英德日德蘭大海戰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很好理解,在沒有火控雷達,只能夠依靠光學器材進行目視校射的時代,戰列艦上的大口徑艦炮雖然威力巨大,但是要擊中高速機動中的敵方戰列艦,除了靠水兵的技術,也相當看運氣。而巡洋艦、魚雷艇這類機動靈活的艦艇,則可以依靠速度優勢,靠近對方的主力艦編隊,用魚雷進行攻擊。

而在對陸攻擊方面,一戰中的戰列艦表現就更差了。在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中,協約國方面一場戰役下來,一共損失了6艘戰列艦,3艘被水雷擊沉、3艘被魚雷擊沉。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達達尼爾戰役中正在炮擊陸地的英國戰列艦

協約國海軍戰列艦部隊在達達尼爾戰役中之所以損失如此之大,原因是為了保證對陸火力支援的效果,戰列艦要儘量靠近海岸,並且不能夠進行劇烈機動。

在這種淺水作戰環境中,防守方可以使用各種小船快速佈設水雷,來封鎖戰列艦的前進道路。同時,狹窄的淺水海域,又限制了戰列艦的機動範圍,導致戰列艦在發現有魚雷偷襲時,也無法快速進行機動。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奧匈帝國在達達尼爾海峽佈設了多道水雷封鎖線

如果僅從使用效益上來看,此時的戰列艦無疑是一款非常失敗的產品。不僅海戰效果差,即使是對陸火力支援,其使用效果也不如重巡洋艦等中小型戰艦好。

此時的戰列艦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威懾。因為敵人的商船隊機動能力是無法規避戰列艦的炮火打擊的,如果要保護本方的海上交通線安全,要麼徹底消滅對方的戰列艦部隊,要麼就得建立一支強大的戰列艦部隊,為己方的商船隊護航。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此時戰列艦的攻擊目標,是對方戰列艦和商船隊

此時的戰列艦,其實就是人類在二維平面戰爭狀態下的產物。為了擁有強大的海上遠程打擊能力,就只能夠將大口徑艦炮搬上戰列艦。同時,為了避免被對方遠程火力摧毀,戰列艦又不得不披掛上厚重的裝甲,成為一款在遠洋環境下以威懾為主的裝備。

從整體上來看,此時的戰列艦因為攻擊效率太低,並不是一款理想的主戰裝備。在精度、距離、威力和攻擊速度這四個現代戰爭火力核心要素方面,並沒有做到平衡發展。

發展的頂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列艦

等進入上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火控設備的發展,戰列艦的射擊精度開始有了較大的提升。如果此時的戰爭形態仍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二維平面狀態,戰列艦無疑將成為名正言順的海上主角。不過此時隨著飛機性能的完善,人類戰爭已經進入了三維戰爭形態。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二戰時航母還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雖然在三維戰爭形態下,戰列艦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如航空母艦。但是,此時的航空母艦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缺乏全天候作戰能力。除了黑夜之外,在惡劣海況情況下,航母艦載機的攻擊效率也大受影響,而戰列艦在這些作戰環境下所受的影響,卻比航空母艦小很多。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航空母艦,尤其是美日兩國的航空母艦,為了強化自己的防空作戰能力,本身並沒有裝備足夠的防空火力。為了保證在遭遇對方艦載機空襲時,能夠擁有更高的生存率,美國海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為航空母艦配備戰列艦,作為其防空火力的補充。而隨著後期VT引信的裝備,美軍的戰列艦更是成為了艦隊防空高手。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二戰美軍戰列艦的防空能力還是不錯的

即使是在北大西洋海域,在“光榮”號航空母艦被德國海軍用艦炮擊沉之後,為了保證航空母艦的安全,在“光榮”號航母事件之後,英國皇家海軍也開始為航空母艦配備戰列艦作為“保鏢”,以保證其在無法放飛艦載機作戰時的安全。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航空母艦並不是全能型選手,在很多作戰環境下,航空母艦還需要戰列艦還保護其安全。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的“華盛頓”號戰列艦,也用自己出色的夜戰能力,證明裝備了火控系統和雷達系統的戰列艦,在二戰中仍然具備非常強大的戰鬥力。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華盛頓”號在瓜島夜戰中證明了戰列艦存在的價值

此時的戰列艦,在精度、距離、威力和攻擊速度這四個現代戰爭火力核心要素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均衡發展。雖然此時航空母艦在總體作戰能力上強於戰列艦,但是還沒有達到能夠完全代替戰列艦的地步。戰列艦時代的真正落幕,還要推遲到二戰結束之後。

霸王卸甲——大艦巨炮時代的真正落幕

上文我們說到,航空母艦隻是開始擠佔戰列艦的生存空間,還沒有達到能夠完全代替戰列艦的地步。但是等到時間來到戰後,形勢開始出現巨大的轉變。

隨著熱核武器的出現,各國海軍都開始對戰列艦這類大型作戰艦艇在核大戰下的生存性產生懷疑。而美國海軍隨後在比基尼環礁舉行的核試驗,也進一步證明了,只要當量足夠,起爆時機恰當,熱核武器可以在短時間內摧毀包括戰列艦在內的各種大型戰艦。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核武器對戰艦的打擊效果十分明顯

如果說核武器的出現只是讓戰列艦的地位開始產生進一步的動搖,那麼導彈武器的崛起,則直接觸碰到了戰列艦的生存根基

以當時蘇聯紅海軍裝備的早期反艦導彈為例,其戰鬥部一般為數百公斤的高爆炸藥。雖然一發反艦導彈並不能夠保證擊沉“衣阿華”級戰列艦這種重甲鉅艦,但是卻可以摧毀其缺乏裝甲防護的火控設備和雷達系統。在損失了火控設備和雷達系統之後,戰列艦的戰鬥力將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水平。在戰後強調精確打擊的大環境下,沒有精確索敵和精確打擊能力的戰艦,基本上相當是失去了大部分戰鬥力。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艦炮的打擊效果完全無法和導彈相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造成戰列艦沒落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戰列艦本身的核心競爭力——裝甲和大口徑艦炮,在信息化程度逐漸提高的現代戰場上,已經不具備任何威懾力。大口徑艦炮無論是在射程還是打擊精度方面,均不如精確制導彈藥。而戰列艦曾經引以為傲的厚重裝甲,也不再能夠保證其安然無虞。

霸王卸甲,戰列艦為什麼會沒落?真的只是因為航空母艦的崛起嗎?

後來“衣阿華”級的短暫復甦,也是為了對陸攻擊

因此,戰列艦最終會從現代海軍作戰序列中退出,並不是其本身存在不可彌補的缺陷,而是其初始設計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信息化戰場的作戰要求。時代已經變了,即使沒有航空母艦,也會有其他類型的戰艦,來取代戰列艦的主力艦位置,這才是戰列艦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

圖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