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本文共6425個字,僅就事論事,不摻雜任何民族感情。武器無罪,有罪的是使用她的人

扶桑級戰列艦是舊日本帝國在20世紀早期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一型超無畏艦,同時也號稱是同時代中最強大的戰艦。

在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列強國家都在大力研發海軍裝備,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軍備競賽,而頗有野心的日本又怎甘心落後於時代。扶桑級戰列艦這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被研發的。又由於日本海軍高層“單艦優越主義”的影響,扶桑級成為了那個年代武備力量最強大的戰艦。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號早期圖片,這時的扶桑還是正常的三角桅杆

正文開始

坎坷建造

“扶桑”在中國的神話中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神木,代表了日出之所。而以“日出之國”這樣的美名來命名一型戰艦,可見當時的日本是多麼的看重它。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花

在1907年,日本通過了新八八艦隊的擴軍方案,要建造8艘主力戰艦與8艘戰列巡洋艦。而英國在1904年下水的無畏級戰列艦與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卻讓就日本海軍的造艦思想發生了改變,在加上那時日本國內閒錢不多,所以艦隊擴充計劃暫時放緩。

日本最終決定從英國引進新的戰列巡洋艦(金剛級)與相關技術,但是扶桑級的設計在1909年便開始設計了。但是在日本吃透了金剛的技術後,扶桑級才真正確定了建造思路。在進行扶桑號的技術論證期間,光是建造思路就有35種之多:在排水量和航速方面,各種設計從27000萬噸到35000萬噸不等,航速也從21節到24節不等。主炮更是誇張,在確定了新艦使用與金剛級相同的356mm主炮之後,仍然有六座雙聯裝、五座雙聯裝、四座三聯裝、兩座四聯裝、三座四聯裝甚至還有混裝的方案。最終定型的設計採用了常規排水量30600噸,航速22.5節,搭載雙聯裝六座四一式356mm的設計方案。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金剛級戰列艦

1912年,扶桑號首艦扶桑號在日本吳港海軍工廠開始建造,而其後三艘同級艦也在1911年被配批准,但由於各種問題,建造時間被拖到了1913年(主要是沒錢)但是在山城號之後,日本海軍又對其3、4號艦進行了設計變更,導致伊勢號與日向號成為了新的一級艦。

戰艦武備

主炮:12門四一式雙聯裝356mm主炮

扶桑級的6座炮塔,前後四個炮塔為揹負式設計,艦舯兩個炮塔則分別在一號和二號煙囟後。扶桑戰列艦由於裝有十二門大炮,故外形雄壯

四一式炮的前型是日本隨著金剛級一同從英國引進的毘式(維克斯)主炮的國產改進型。從金剛級的後兩型艦霧島號與榛名號就開始使用的這一型艦炮,一直到日向號使用的都是本型主炮。

毘式主炮在當時是為英國量身定做的,也是集合了英國國內的頂尖技術,設計參數甚至比英國自用的主炮都好,但是放在二戰中,作為一型使用了超過了30年的老炮,在二戰中它的356mm放在一堆400mm以上的主炮中,只能是墊底的的存在。

但是四一式艦炮好歹是升級過的產品,雖然在總體的炮身設計上與毘式14英寸炮相同,但是在俯仰、裝填等機構上又有一定優化。首先,在俯仰角度上,金剛號上的昆式14寸主炮的最大仰角為25°,而扶桑型主炮則為30°。其次,在裝填方式上,扶桑型的炮塔設置沒有如金剛型一樣是-5°至20°自由裝填,而是5°的固定裝填角度。最後在炮塔裝甲和裝量方面:金剛型所裝備的毘式主炮炮塔裝甲厚度分別為正面254mm、天蓋75mm、炮座228mm,而扶桑型是戰列艦,因此炮塔防護被強化為正面280mm、天蓋115m、炮座305m、由於裝甲增加的影響,炮塔自重也從607噸提升到了615噸。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四一式艦炮

各型防空高炮

在扶桑號下水的年代,當時各國海軍航空兵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因此這些高炮只是恐嚇、驅逐的任務。在二戰時扶桑號臨時增加了66門九六式25mm高炮(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這玩意就是個坑)

魚雷發射管

在扶桑號下水時,她上面還裝有兩座三聯裝發射管533mm水下魚雷,平時裝備在艦艇兩側,但是在改裝後就被拆除了。

裝甲防護

扶桑級的裝甲主要由維克斯滲碳裝甲構成,而且是完全的一戰設計,主要是為了防護10公里左右的戰列艦對射而設計,對長距離大仰角彈防禦力不佳,裝甲總重量為8726噸,約佔總排水量的29% 。

在設計扶桑號的年代,日本的工業生產設施生產不出305公釐以上厚度的裝甲,這也成為了扶桑級的防護設計最大限制;指揮塔裝甲305公釐,為全艦防禦力最強之部位;主水線裝甲帶厚度303公釐,水線上側面裝甲229公釐;水線下裝甲厚度102公釐;甲板裝甲介於32-51公釐;主炮裝甲炮盾279.4公釐,側面228.6公釐,頂蓋114.5公釐;副炮炮盾厚152公釐;本艦設計也完全採用了一戰前戰列艦概念,將煤倉設置在鍋爐室左右舷外側,充當防魚雷隔艙使用,所以輪機系統並沒有增設額外的防護裝甲。

扶桑級的主炮過多,從而導致裝甲帶長度過長,而過長的裝甲帶在攤平了裝甲噸位之後,扶桑級的要害部位防禦力與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來說並不佔優勢;扶桑級全艦有60%的長度是主炮、有50%的長度內是彈藥庫,而且因為多安裝炮塔的結果導致艦體中段設計成了機輪倉與彈藥庫相連的奇葩方式,一般軍艦被擊中輪機段頂多只是失去動力,還能靠其它船來救助,但扶桑級可能都撐不到其它船來,因為鍋爐倉的高溫可能會誘爆彈藥。相比來說,金剛級全長中只有33%的比例為彈藥庫或主炮,輪機段也集中設置,即便被彈遭命中致命部位的可能性也較低。

日軍自己也知道扶桑級的主裝甲在戰列艦對轟時基本等於裸奔。1930年代近代化改裝時扶桑號的強化重點也在甲板裝甲及水下防護,改良後的裝甲總重量增加到12395噸,佔總排水量31%,即便如此面對美軍戰列艦而言也仍是打不過。

違建艦橋

說到扶桑級,怎麼能不提她的艦橋。其實在最開始,扶桑的艦橋只是原始樸素的三角桅艦橋,但是在經歷了兩次改裝之後,是越來越跑偏。其實,扶桑級戰列艦的艦橋只是看著高,實際的高度和長門級戰列艦的高度一樣,只是長門級的幹舷更高,所以顯得艦橋稍微矮了一點,看上去顏值挺高。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違章艦橋

說句實在話,日本海軍也不想要這麼高的艦橋,但是因為剛需,不得不造那麼高。

在那時日本光學瞄具並沒有特別發達,電探也不行,再加上海軍各艦優越主義的影響,日本海軍特別追求射程和精度,所以只能把安裝主觀瞄設備的前三角桅杆設計的儘量高。

本來前三角桅杆只在頂部安裝主觀瞄設備。無奈後期要額外添加很多設備和其他功能艙室,再加上甲板上都被主炮佔滿了,新設備根本就不可能被安裝在甲板上,所以只能倚著前桅杆越建越高。

艦橋結構

扶桑型的艦橋設計為三角桅結構,最上部為射擊觀測所,向下依次是兩層探照燈平臺、羅針艦橋以及司令塔。另外,在二號艦山城上,頂部的射擊觀測所被擴大以搭載射擊方位盤。扶桑所揩載的測距儀為:炮塔為1基4.5米測距儀,羅針艦橋為2基1.5米測距儀;司令塔為1基3.5米測距儀。山城的搭載情況與扶桑稍有不同,炮塔的4.5米測距儀被換為了6米測距儀。在主機方面,採用了24基宮原式鍋爐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艦橋結構圖

問題很大

扶桑級雖然在建造之初號稱為排水量、航速、主炮火力三項世界第一的“世界最強之超弩級戰列艦”,與美國同一時期的內華達級相比,扶桑級的主炮多2門,152毫米副炮的射程超過美艦的127毫米炮,續航力也相當於內華達級的1.5倍之多。但為了在增強火力的同時儘可能壓縮艦體長度,新增的2座14英寸炮塔被放到了艦體中部中軸線位置,整個艦身的60%都被炮塔佔據,舷側主防護帶長度由金剛級的水線長1/3增加到近六成,主裝甲厚度也被迫從原定的14英寸削弱到12英寸。位於中部的兩座炮塔及其彈藥庫佔用了鍋爐室和輪機艙應有的空間,大型鍋爐無法安裝,最終航速只能達到22.5節,其結果較之先前的豪言壯語多少有些虎頭蛇尾之感。更嚴重的問題則自於非常規的炮塔布局,舷側齊射一次後,炮口的氣浪和煙霧籠罩全艦,影響艦橋和後部射擊指揮所的觀測。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兩次改裝

因為扶桑級存在的問題如此明顯,日本海軍在兩次大戰之間先後對兩艦優先進行了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著重加強了水下防護、增加主要部位水平防護強化航速、增加主炮仰角和改善射控裝置。

扶桑為1911年海軍計劃第3號艦,山城為1913年海軍計劃第4號艦,由近藤基樹負責設計。本型為日本海軍第一型真正意義上的無畏艦。在設計理念上借鑑了引進自英國的金剛型戰列巡洋艦的基本設計並加以大型化。按照日本海軍技術研究所的思路,扶桑號在設計中依靠“個艦優越主義”思想的指示,對單艦火力和航速進行了強化,可是由於日本海軍本身技術水平的不過關,以至於雖然在建造時安裝了6座雙聯裝356mm炮,但是由於3號、4號炮塔安排的不合理導致了齊射時暴風過大的問題,同時由於重量的限制(海軍假日),扶桑號的防禦也是同時代幾乎所有戰列艦中最弱的。1943年本型曾經計劃與伊勢型戰列艦一起改裝為航空戰列艦,但是由於受到3號、4號主炮塔位置限制等問題並未實現。扶桑的第一次大改裝於1930年至1933年間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和吳海軍工廠進行。

扶桑的第一次改裝

扶桑的第一次改裝於1930致1933年間在橫須賀海軍工廠和吳港海軍工廠進行。第一次改裝將甲板裝甲增強至96mm,並加設防雷突出部。並將油煤混合鍋爐更換為了全重油鍋爐,從而總輸出功率從4萬馬力增加到7萬馬力,相應的,速度提高到了24.5節,如果將伊勢、日向、長門、陸奧組合,可以成為高速艦隊。在當時,大多數擁有戰列艦的國家,其艦隊機動速度僅為24節。

與此同時,扶桑的艦橋為了避免吸入煙囪廢氣而增建,從而變的非常高聳,也被戲稱是違章建築。但實際的效果不大,只要風向不對,第一煙囪的廢氣仍然會灌入艦橋內,這就讓操艦人員非常不爽。後來,艦政本部乾脆就拆除了一號煙囪。

扶桑的第二次改裝

第二次改進時直接切開了扶桑的艦體,增加了一些尾部艙段,最大航速提高到25節,戰時可以過載到26節,並設置了高大的艦橋;與其姐妹艦山城相比,其改造更偏向於注重炮戰:第三炮塔方向調整為向前。由於第3主炮空間極大壓制了其它剩餘可用空間,第二次改裝索性把整個前動力艙撤除;改裝後所有鍋爐集中到後鍋爐艙,每個鍋爐採單獨艙間配置提升生存力(其實雖然改善了少許防禦力,但日軍評估該艦彈藥庫等致命區域仍然無法抵禦新式的艦炮攻擊,甚至都防禦不了250千克炸彈的俯衝轟炸)。鍋爐更換為艦政本部式重油水管鍋爐,攜帶燃料也變成5,100長噸重油,輪機也更換成4部艦政本部式全減速齒輪型蒸氣渦輪機。但因為艦體設計實在是太差,因此增加了不少阻力,扶桑號的的續航能力雖然顯著提升,但極速卻只有24.7節,未能達成25節的計劃極速。

改裝後的扶桑號,雖然更方便於作戰,因為無論極速或續航力都有所改善,不過卻又增加了的新問題;由於兩次大改在船體設計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增加了不少額外重量,導致幹舷高度下降、剩餘浮力減少,從而導致適航性變差。扶桑號並沒有成為過IJN的旗艦也是因為這兩次改進,因為兩次大改,犧牲了艦橋空間(扶桑的艦橋相對山城、伊勢、日向都較小,而且呈後凸的態勢,這是辨別扶桑最鮮明的特點)導致艦橋空間極度狹小,難以設置作戰司令室。

山城的改裝

山城的改裝於1930年12月至1934年間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進行,山城的改裝項目基本與扶桑相同,但是改裝後的山城並沒有對第3號主炮塔進行增高。同時,山城的彈射器設在艦尾,而非扶桑一樣設在3號炮塔頂部。

1941年12月,扶桑型裝備變化情況:九六式25mm機炮增至20門。1944年6月,九六式25mm機炮增至95門(三聯裝8基,聯裝16基,單裝39基),增設20聯裝12cm對空火箭炮6座。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太平洋戰場上的扶桑級

二戰初期,由於日本海軍燃油儲備緊張,均在柱島泊地“待機”。後曾經作為艦載機空襲的練習靶艦使用。中途島之役時,山城號曾參與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島的攻擊任務,之後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軍各兵科學校的教育訓練艦,期間曾入塢加強防空火力,防空機槍多得驚人。戰爭中期,由於日本海軍航母損失慘重,曾經計劃將這兩艘戰列艦同伊勢級一樣改裝成“航空戰艦”,但最後未果。1944年萊特灣大海戰時,扶桑號和山城號均加入西村艦隊,預備於10月25日通過蘇里高海峽,對美軍在萊特灣的登陸艦隊實施炮火打擊。於25日凌晨在蘇里高海峽口遭到奧登多夫指揮的美國海軍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加利福尼亞、田納西、西弗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激戰中一枚魚雷擊中扶桑號中部。3時45分,扶桑號中部燃料艙和3,4號主炮塔彈藥艙發生大爆炸,艦體斷裂,艦艏部分於4時20分被擊沉,艦尾部分在1個多小時後也沉沒。戰後誰也不知道扶桑號上發生了什麼,因為全艦官兵無一倖免、全部遇難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山城號多半擔任支援作戰的任務,很少投入第一線作戰。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級戰艦在二次大戰爆發後,已屬於老舊的艦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級戰艦——大和級戰艦大和號已服役(武藏號正在興建、信濃號將準備開工,最後一艘正在籌中),扶桑級戰艦早已從弩級戰艦的地位中除名。1945年8月31日,這兩艘戰艦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名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在蘇里高海峽作戰的扶桑號

扶桑型兩艦的識別

扶桑型兩艦因為起工時期不同,所以完工時在很多細節上存在一些差異。其中比較顯著的區別有兩點。第一,扶桑的司令臺要略小於山城。第二,山城設有艦尾迴廊,而扶桑沒有。雖然以上兩個細節差異比較容易識別,但是在距離較遠時依然難以確認在1933年開始的現代化改裝後,兩艦因為改裝工程不同,所以改裝後的形態有著巨大的差別。最主要的差別為主炮配置、艦橋構造、煙囪部探照燈平臺三點。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

二戰太平洋戰場最大的違建——舊日本帝國海軍扶桑級戰列艦

山城

艦歷

扶桑

1912年3月11日在吳海軍工廠起工

1914年3月28日下水

1915年11月8日完工,艦籍吳鎮守府,同年12月13日編入第1艦隊第1戰隊,1924年至1925年間在吳海軍工廠進行前艦橋改裝

1930年4月12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加設防雷突出部,並換裝主機

1932年9月16日轉移到吳海軍工廠開始裝設防空武裝

1933年5月12日第一次改裝完畢

1934年9月16日在吳海軍工廠進行第二次改裝

1935年2月19日改裝完畢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隸屬於第1艦隊第2戰隊

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中被美軍擊沉

1945年8月31日除籍

山城

1913年11月20在橫須賀海軍工廠起工

1915年11月3日下水

1917年3月31日完工,艦籍橫須賀鎮守府,4月1日編入第1艦隊第1戰隊

1917年4月4日加設4門76mm高射炮

1925年加設水偵1架,換裝80m高射炮

1927年前艦橋改裝

1930年12月27日於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改裝

1934年11月15日改裝完畢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隸屬於第艦隊第2戰人

1944年2月25日第2戰隊解散,轉作橫須賀方面海軍學校練習艦使用

1944年7月20日進入橫須賀港,加強防空火力

1944年10月25日在蘇里高海峽夜戰時被美軍擊沉

1945年8月31日除籍

基本數據羅列

排水量:(設計)常備30600噸,滿載35900噸;(第二次改裝後)標準34700噸

主尺度:(設計)205.1(全長)1202.7(水線長)×287×87米;(第二次改裝後)21275(全長)210.0(水線長)×3308×9.67米

動力:(設計)4臺柯蒂斯式蒸汽輪機,24座宮原式煤油混燒鍋爐,功率40000軸馬力,航速225節;載燃煤502噸,重油1026噸,續航力800裡14節。(第二次改裝後)4臺艦本式蒸汽輪機,6座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功率7500軸馬力,航速24.7節,載重油5100噸,續航力1800海里/16節

防護:主裝甲帶305毫米,水平裝甲33-76毫米(設計),97-165毫米(改裝後),主炮塔正面305毫米,側面152毫米,副炮炮廓292毫米,司令塔330毫米

武裝:12門四一式356毫米主炮(雙聯×6),16門四一式152毫米副炮,6具533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三聯×2,改裝後拆除);(第二次改裝後增加)8門八九式127毫米高炮(雙聯×4,16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雙聯x8),8挺HO式127毫米機槍(四聯×2),3架水上飛機/1部彈射器;(戰時增加)6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三聯×8,雙聯x9,單管×24)

編制:(設計)1193人;(改裝後)1396人


由於個人水平有限,文章中難免會有一型錯誤,還希望大家多多包含,並指正錯誤,同時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積極評論發言。最後,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能否點贊關注加轉發,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