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上大学时,我邻座的同学,每次上英语课都在看小说,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听课?”她说:“我以后又不嫁给外国人,学英语有什么用啊。”仔细想想,她说的还挺有道理。

“有什么用”已经逐渐成为我们拒绝做一些事情合情合理的理由。

因为没用,所以不做。

可生活中的每件事,真的要有用才去做吗?

就像读书这件事,当问起“你为什么不读书”这个问题,答案大概都逃不出下面几种:

“我又不当作家,读什么书啊。”

“现在又不上学考试,我已经不需要读书了啊。”

“一天到晚忙都忙死了,哪来的时间读书。”

“这年头谁还读书啊,每天微信、微博都读不完,哪有功夫看书啊。”

过去,我们读书是因为它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不得不读。人只有从“无知”跨越到“有知”,才更加显得有文化;只有从“目不识丁”升级到“学富五车”,才更加显得有价值。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制度,拼的一直都是知识。所以,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取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而如果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不需要某些知识时,我们便认为根本没有读书的必要。

如今,通过互联网,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广,速度变得更快,成本变得更低。当我们想要找一本书时,过去的做法通常是跑去距离最近的书店,在茫茫书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可是,今天当我们想要找一本书时,掏出手机几秒钟就可以搞定。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快速,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读书,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搜索引擎可以更快、更准地满足我们或许知识的需求。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图源网络

那么,在今天,我们读书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1、通过读书走出认知盲区

英国一位爱阅读的女孩Ann Morgan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自己很爱阅读,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她的书柜里只有英国和北美作者的书,没有其他更多国家的译本著作。她忽然之间觉得,她从书中所了解的世界还太小,于是在网上发了一篇博客,表达了她想要阅读全世界的故事的心愿。接着,亚洲、非洲、澳洲等等来自不同洲、不同国家的人看到这篇博客,纷纷为她邮寄了自己国家的经典著作,甚至还有不少人为她将本地的经典著作特意翻译成英文寄给她。

在她读过了越来越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故事后,她感慨说“自己曾经认识的世界是那么的小,很多认知都还在盲区当中”。所以,读书是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人情、不同风俗的一个窗口,它能带我们走出自身对世界的认知盲区,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实的世界。

2、通过读书升级思维

斯坦福大学曾提出:教育的真正意义是构建思维,而读书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论年龄、层级、地域,当我们捧起一本书时,自我教育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很多人认为读一本书就是要把这本书中的内容记住,或者从中学到一些知识和方法用于实践,否则读书就没有意义。其实,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感触:即使再认真得读一本书,所能被记住的内容也只有很少一部分,甚至很多时候,根本不能理解书中所讲的到底是什么。即便如此,书还是要读的,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一顿饭吃下去的米和菜,带来不了什么大的改变,但是它们却不断的给我们提供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和营养,时间久了,身体的健康程度就会向我们证明,每顿似乎看起来不重要的饭,到底对我们有多重要。读书也是同样,每读过一本书,不管记住没记住,不管有没有用,不管理解没理解,只要读过了,就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影响,改变我们的气质,时间久了,思维的改变与升级会在某个时刻突显出来。所以,不要害怕因为记不住而不去读书,持续的读书是营养积累的过程,终有一天它会让我们看到与众不同的自己。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图源网络

3、通过读书健全自我人格、提升交际能力

关于“人为什么非要读书”这个问题,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专门写了一本书来回答这个问题。在斋藤孝看来,读书最大的两个价值就是为自我人格形成提供精神食粮,以及为良好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心里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样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是一个重要且非常快乐的过程,阅读则是创造这个过程的关键。

说到阅读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就不得不说奥美当年的一条广告:《我害怕阅读的人》,其中写道:我害怕阅读的人,一跟他们谈话,我就像一个透明的人,苍白的脑袋无法隐藏。或许你曾经有过坐在饭桌上,急忙融入不了大家交谈的话题;曾经面对孩子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尴尬的境遇,都是源于视界的狭窄,因为还没有看过更大的世界,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备,所以在社交场合中,总会格格不入。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图源网络

读书有怎样的好处,不必多言,但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读书也没有什么坏处,因为可以用行万里路来弥补。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每年都会安排至少三次的旅行,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旅行,除了留下了很多签到打卡一般的照片之前,其他什么都没有。

每走到一个地方,特别是历史古迹,我从来都不关心背后的历史故事,也从来没有认真观察和了解过当地风情,就是一路走马观花,吃吃喝喝,拍拍照片。其实,与其说我不善于观察,不如说还是缺乏文化底蕴,因为读的书太少,看风景、看古迹、看风俗,看得都只是表面,看不到背后的故事,更唤不出深度的思考。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行走是让身体置身于外面的世界,读书是让灵魂摇曳在成长的轨道,如果不读书,如果没有足够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审美去欣赏这个世界,那么,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