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牛,无授权禁转!

航空界中已经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多发动机的飞机。但多重机身的飞机还是很罕见的。

50年代初,在亚洲的半岛战场上出现了双机身的“双野马”战机。大家可能从名字猜测双野马就是两架野马战斗机合体的意思,没错,就是这个概念。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其实这玩意挺不好用,看上去很科幻的外表,使用指标中规中矩,螺旋桨转速两边不一样,)

双野马是一种远程战斗机的设计理念。1944年研制,由于赶上二战结束没有什么订单量。到了1949年总共才生产了272架。卓越的设计,可以让双野马战机执行多种任务,比如远程护航、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等等角色。双野马在全副武装下可以用740公里时速飞行2575公里,如果用上副油箱还可以飞得更远。航程远就是他显著的优点。

双野马战机由两架P51飞机的机身加上机翼和水平尾翼组成,机身被延长了一部分。非常特别的是这个飞机有一个独特的外表特征:两个机身各有一个驾驶舱,每个机舱各有一名驾驶员。这种布局的好处就是使飞行员在远途中交替换班,还能时刻保持除了飞行以外的高度警惕。

双野马左侧飞行员负责常规飞行,他拥有全套仪表。而右边的飞行员主要是换班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操纵飞机,他的仪表就没有那么全面了,后期他还要担任雷达操作员。机上有6挺12.7MM机枪。座椅采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可以缓解长途飞行的疲劳感。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后期型号,中间后来增加了雷达吊舱增加了其中一位飞行员的工作负担)

其实双机身并非美国人的设计专利。德国人在二战中也用过一样的飞机,他们的型号是HE111Z-1。它是一种专业的滑翔机牵引机。二战爆发不久,德国空军为了帮助陆军快速运输装备和人员制造了一种巨大的滑翔运输机ME321。由于这种飞机太重了,德国空军当时现役的任何运输机型号都不可以带它上天。(我无法理解德国人的这种思路,设计制造好滑翔机以后才发现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可以配套的牵引机?)为此德国人用了3架BF110战机进行试验,结果发现不但技术不成熟还很危险。德国鬼子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方案。但是战争环境又不允许进行全新的牵引机型号研发。最后,德国空军技术部有人提出将两架HE111轰炸机相连接,并在两飞机的机翼结合处额外装一台发动机。这个天才的设想导致了诞生了一架5发动机的HE111结合体。改装以后的飞机,机身长度和原来一样,但是翼展却长了许多,起飞功率6750马力,足以牵引一架ME321滑翔机和两架GO242滑翔机升空。非常有意思的是和大多数毫无武装的运输机不同,这个怪异的飞机身上是有带机枪、机炮武装的。此外HE111还有火箭助推起飞能力。该机时速可达435公里,但是实际牵引滑翔机的时候,速度会大大降低。

那么它在战争中的实际表现怎么样呢?1942年夏天,刚生产出来10架的双身HE111被调往地中海战区,用于支援马耳他岛的德军。1943年冬,又去了地狱一样的东线,往来穿梭于斯大林格勒。那场战役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德国第6军团能活下来回到国内的伤员和在包围圈内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天的德军都靠这些飞机用尽手段来挽救。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结束,HE111又被调到库班桥头地区。这次它干得不错,每天牵引着ME321和GO242滑翔机,上面满载着送到前线的弹药和撤退的伤员。德军内部有人称赞正是这种方式避免了第二个斯大林格勒的失败。1943年,HE111又被送到法国地区,成功地帮助德国第一空降师移防。这些行动都证明双机身的HE111很有实战价值。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德国人在HE111Z-1上又发展起来的最终型号,没做出来)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斯大林格勒的机场,这是拖带的ME321滑翔机)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拖带GO242,一次性两架,足见马力够强)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牵引ME321滑翔机,只有双机身的HE111才能做到)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你看的出这里面有几架飞机?其实就一架,这是个怪物设计)

在战斗机方面,德国空军也有一个类似双野马的设计方案,他们是把两架BF109G战斗机拼凑在一起。其实这个方案比美国人的设计早许多,时间在1942年年底,德国人就把设计方案拿出来了,但是有一个细节设计让人非常怀疑,就是这个方案的起落架没有做任何改动,这架飞机的主起落架有4个轮子,这点让人不是很信任,因为有许多的BF109飞行事故是在起降时因为起落架间距过窄而翻车,飞机报废不说,整个飞机翻过去的时候还顺带折断了飞行员的脖子。因此,你经常看见纪录片里有一些镜头:德国飞行员在起降BF109的时候,经常把脑袋探出窗口外面观察。不管怎么说,这个方案的理论数据很吸引人,但是都留在纸面上,一直拖到战争结束时,才刚刚在工厂里组装出飞机样本的几个部分,然后美国人就来了,他们拿走了所有的图纸资料。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双机身设计的BF109Z只存在图纸上,没有实机,美国人拿走了所有资料)

美国德国都研发过这种战机,多重机身,迄今全球最大飞机依然是它

(现在只有平流层发射这个型号还在用这个设计,那些双机身的无人机不算,因为它们没有飞行员,不过平流层发射这个双身飞机可是全世界最大的飞机,能将火箭运送到3万英尺以上的高空发射。)

在航空史上这种合二为一的型号不多见。它的优点就是航程远马力足,缺点也很明显:更多时候这些都是临时想起来改装的型号,气动外形以及各种指标都没有达到要求。本身航空史上早就有多发动机的巨大飞机问世,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喷气时代的到来,飞得更远和马力更足喷气机问世了,这些奇形怪状的飞机除了外表上有些新奇,它们的技术上没有什么创新,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种设计了。参考资料:《双机身设计》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