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導語:

土木堡之戰是明朝與蒙古瓦剌部落之間的一場戰爭,明朝皇帝明英宗親率五十萬大軍面對三萬瓦剌騎兵竟然不堪一擊,也成為了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在這場差點讓明朝滅亡的的戰爭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野心勃勃的瓦剌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一四四九年,大明朝經過朱元璋、朱棣等五位統治者的苦心治理和管理,國家已經從戰亂之中恢復過來,國家經濟繁盛,邊疆穩固。由於朱祁鎮在繼位時剛剛年滿九歲,所以在朱祁鎮長年親政前的軍政大事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朝元老內閣楊士奇,楊容,楊溥手中。

當時北方蒙古族一個叫瓦剌的部族逐漸強大了起來。他們急需大量的生活物資和戰略資源滿足自己的發展,但與明朝的貿易中獲得的物資遠遠不夠。對於蒙古遊牧部落獲得物品物資的手段除了貿易還有掠奪戰爭。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圖1 大明皇宮

正統十四年,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以明朝的給賞賜沒有正常發放,百姓不能夠正常生活為理由領兵大舉向南進犯。瓦剌兵分四路向遼東、宣府、大同、甘庶四鎮長城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瓦剌大軍勢如破竹,形勢危急。邊境的官員的飛馬快報向朝廷告急警報就像雪花一般的湧入京城,每天的緊急邊報竟達到了數十封,使年輕的朱祁鎮大為震怒。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圖2 朱祁鎮

年輕氣盛的朱祁鎮

當時朱祁鎮就很寵信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一直侍奉自己的宦官王振,由於朱祁鎮身邊也沒有別的可以親近的人,於是便向王振問計該如何辦?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然而王振卻有自己的小心思,大同距離自己的家鄉蔚州不遠,在宮中當了宦官那麼多年也撈到了不少錢財,便在家鄉置辦了不少家業,現在大同被佔領,他怕自己的家產遭殃,便蠱惑朱祁鎮率兵親征。

要說有誰最懂帝王的心思,必然是跟隨帝王身邊的宦官,王振揣摩著朱祁鎮的心思說道:"我大明朝從來都是在馬背上打來的天下,太祖太宗都是親身率兵打過仗,您現在年輕氣盛,何不向太祖太宗們一樣呢?不僅能把瓦剌部落收復回來還能建立您的威望。"一番話說得合情合理,英宗聽了也很高興。

英宗立即召集群臣,諭令隨陛北征,此言一出滿朝廷臣都非常吃驚。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于謙都認為認為朝廷現在對戰事還沒有詳細的瞭解,也沒有充分的準備,不適合親自帶兵出征,一心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五次親征蒙古壯舉的明英宗已經聽不進去大臣們的苦諫,雖然吏部尚書王直也曾率百官再三勸阻仍然改變不了明英宗親征的想法。

毫無準備的戰事

七月十五日,明英宗正式下詔親征,親征以慘敗而告終。那麼強大的明王朝為什麼會敗給一個遊牧部落,五十萬精銳大軍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呢?

兵法雲: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意思就是一般在領兵打仗之前,將領都要在上朝之時對來敵進行策劃謀算分析。謀劃的越多越周全詳細,剋制敵人的方法越多,那麼勝算也就越大,在戰爭中取勝的機會就會多一些;相反,謀劃的少,方案不確定和沒有任何策略,那麼這場戰爭取得勝利的幾率就越小,更不用說那些根本不進行謀算的了。

其實看似陣容強大的明朝軍隊並無勝算。因為明英宗下令兩日之內就要集齊五十萬軍馬,根本沒有商議戰事要務,也沒有和朝中大臣商量如何出兵制敵。雖然已經年邁的英國公張輔等公候伯尚書侍郎以下的文武大臣也都一同隨行,但是王振完全把明英宗與將領隔離開來,寸步不離的守在明英宗的左右,而且在行軍途中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若有人敢提出異議,便要軍法處置,於是軍中大小將領都是敢怒不敢言。可見當時大臣們根本無法參與戰事決策。就在大軍出發後,前方頻有明軍戰敗的消息傳來,將領和士兵總有一種不祥的陰雲湧上心頭。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圖3 明英宗行軍路線

八月十四日,明軍到了大同後,王振還要北進,可是明軍前鋒在大同城邊被瓦剌軍殺得全軍覆沒,各路明軍紛紛潰退下來,軍心大亂。鎮守大同總兵郭登等再三發出警報告知大同已經危在旦夕,到了這個時候,王振才真正感到情況的危急,不能再往前前進了,這才下令要撤兵退回北京。當撤退到宣府時,瓦剌大隊追兵已經追趕上來了,明軍三大騎兵作為斷後部隊一個交鋒下來就被殺掠殆盡。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圖4 激烈的戰爭場面

不堪一擊的指揮

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情況下,退兵本來越快越好,但王振卻想回自己的老家讓大傢伙看看他的權勢,堅決不聽大同總兵郭登的快速進入紫荊關的建議,讓明英宗去自己的老家看看,體驗一下風土人情。於是幾十萬將士離開大同浩浩蕩蕩的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里地,王振又轉念一想這麼多軍馬到了蔚州,他的家產豈不是要遭到損失,又匆忙下令往回走,命令軍隊轉到宣府,這樣一折騰耽誤了寶貴的撤兵時間,又被瓦剌的追兵趕上了。

明軍一面抵抗一面敗退狼狽不堪當退到了距離河北懷來二十里地的土木堡時,兵部尚書筐野建議明英宗在趁著天還沒有黑趕快進入懷來城,當時距離懷來並不遠,加快腳步就能到達一個安全的地方,就算瓦剌軍隊趕上來,他們也不會貿然進攻,我們還有歇息的時間。但運送王振財產的車隊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趕到,然而在後有追兵的緊急情況下,王振堅持就地宿營等待,情況萬分緊急,鄺野堅持迅速撤退,與王振發生了激烈的語言衝突。土木堡雖然稱之為堡,但卻沒有水源,對於兵家是一個忌諱。

士兵們度過了一個餓渴難熬的夜晚,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五天剛矇矇亮,瓦剌援騎兵趕到土木堡把明軍僅僅包圍起來。明英宗知道直接突圍有很大的風險,無奈之下選擇向瓦剌也先求和。也先得知明英宗帶的明軍人數不少,如果真的要強攻的話,自己也是損失慘重,畢竟自己的人馬數量不多。

於是經過一番商議後就假裝答應議和,下令撤退。歸心似箭的明英宗和王振被表面的現象所矇蔽,看到瓦剌人離去的身影深信不疑,便下令讓士兵去附近去找水喝,要知道士兵已經飢寒交迫待在壕溝裡一天一夜,爭先恐後的跳出壕溝。士兵隊伍頓時大亂,但早就埋伏好的兩萬瓦剌騎兵猶如狂飆般從四面八方衝殺過來,極度疲憊的明軍紛紛丟盔棄甲狂奔亂跑,所有將士多被射死,張輔等百餘名文武大臣也都中箭身亡。

從兩軍開始交戰明英宗和王振就在親兵保護下奮力突圍,護衛將軍樊忠不忿道面臨這種險境全是因為王振一人造成的,於是舉起兵器把王振打死,但是他也被亂箭射死了。奈何敵兵層層包圍,沒有絲毫的出路,明英宗見大勢已去索性就放棄掙扎,讓士兵放棄反抗,自己直接坐在地上等待就服。風華正茂的大明天子就這樣成了蒙古人的俘虜,其中很多朝中大臣也被俘虜,給明王朝一個沉重的打擊。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

圖5 戰爭事後圖

總結:

史稱"土木堡之變"五十萬軍隊對抗五萬瓦剌軍隊,儘管軍隊數量上是佔有絕對優勢,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也是敵人的幾倍,但明朝是農業大國,瓦剌部落卻是一直在為生存奮鬥,面對突發戰事國家沒有一點準備,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再加上明英宗和太監王振根本不懂得領軍戰略,造成了此次戰爭全軍覆沒的結局,並使當時的明朝陷入國中無君,物資極其匱乏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