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释指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佛教在中国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文化,给全国的山光水色,增加了足够地诗情画意,现在的世界,率土之滨,莫不有寺,名山之顶,何处无佛。在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到美仑美奂,壮丽雄传的塔庙和胜地。但是,佛教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远非如此。千百年来,佛教对中国的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从两汉传入中国,逐步渗入到中国人民的各项生活之中,从语言、诗歌、音乐、戏曲、文学、学校教育,图书印刷,翻译,雕塑、绘画、医学、天文,道德教育,法律建设,建筑,饮食,穿戴,家具,养生保健,环境保护,旅游,电影,丧葬等等无一不受佛教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各方面的长足发展。在佛教文化的带动下,兴起了佛教史,目录学,翻译学,逻辑学,语言学,以至讲习方法等等,大大丰富了古代文化的宝库。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季羡林,他不信佛,但他深入研究佛教,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说:“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季羡林《我和佛教研究》)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

中国原是没有文法可言的,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比如“八啭声”,即是名词、代名词、动词、助词等。又如佛典中的“六离合释”,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种。现代人多以马氏文通是中国文法学的鼻祖,其实唐朝时代,中国就已有了文法学,只是未能普遍地为民间运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作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颇受佛教文学的影响及鼓励。到了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弹词小说”或“评话”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变文”的影响;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颂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乃至梁启超先生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照学的禅宗的笔法。明清的小说是由平话及拟平话而来,小说中“有诗为证”的风格,散文之后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长行”与“偈颂”并用的影响和暗示。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故魏晋以来佛教的建筑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有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传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还给中国带来了塑像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之盛,上个世纪,曾有日本人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岗,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那不唯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性的艺术伟构。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享誉世界。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说:“云岗石室与敦煌石室、龙门石室,不啻中国北方之三大佛教美术陈列馆”。又说:“后汉以降,佛教输入,中国之美术,遂由贵族美术一变而成为宗教美术,建筑则从宫殿楼台而变为寺院塔婆,绘画雕塑则从君臣肖像而变为佛菩萨像,工艺则从器皿服饰而变为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种美术形态之延续,自后汉以迄于今……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占有极重要之地位”(见“中国佛教美术”)。由于佛教的许多碑碣的保存,也为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鱼山梵呗”,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从敦煌石室的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于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在哲学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是取材于佛教,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敕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1964年,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方东美(人名,1899-1977,名珣,字德怀,后改字东美,一代哲学宗师,也是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现代著名哲学家),也强调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钱穆,对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可见佛教文化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之,现在仍然有之,未来也将必定有之。

在民间的风俗方面: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说“祭神如神在”。儒家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也只寄望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的理论和信仰。佛教理论中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诫人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行善去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哲学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循环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古典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它以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给予人们以新的启发,使人们得以解放思想,摆脱教条,把人的精神生活推向另一个新的世界。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民族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有人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从传入到现在,随之而来的佛教文化,无不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很多人还不认识佛教,但是生活中处处未有离开佛教。仅就生活和文化而言,已经够我们大书特书了。我们在全国各地,只要你翻开各省的省志,各州、府、县的地方志,要查名胜古迹,僧道寺院,便已占去一半。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已经和儒、道一体,积淀出了根深蒂固的中国生活和文化,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