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用好“亩产效益”指挥棒 一次指标调整为企业节省5000万元

胶州用好“亩产效益”指挥棒,坚守容积率底线——

一次指标调整,为企业节省5000万元

□记者 白晓 通讯员 刘伟

4月20日上午,在青岛胶州市胶西街道三秀新材料厂房建设现场,30余台机械不停穿梭,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高大的车间主体已具雏形。

总投资5亿元的三秀新材料项目是今年青岛市的重点项目,即将在此生产的聚氨酯弹性体TPU薄膜及膜材与基材的复合材料,是聚氨酯新材料和纺织行业以国产代替进口的高科技产品。

面对这样一个高科技项目,在此前进行的项目评审会上,胶西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升金却抛出了“质疑”:“三秀新材料提出征地150亩的要求,建设一层厂房,这跟我们招商项目土地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底线有‘差距’。只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我们才能打破制约发展的‘土地瓶颈’,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会后,杨升金拨通了企业负责人刘发辉的电话,邀请对方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近两个小时的谈话,双方把经济账、环境账、资源账算了个遍。企业最终接受了意见,对原定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调整。

杨升金说:“项目最终采用集中生产片区及三层车间的结构,只占用土地76亩,容积率由最初的0.8提高到了现在的1.57。”

简单的数字调整背后的亩产效益却不简单。“厂房一层变三层,虽然建筑成本有所提高,但大大节省了土地成本。按照每亩建设用地70万元的价格,为企业节省了约5000万元的土地购置费用。”刘发辉说,项目2月份开工,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2亿元,利税3200万元,亩均税收在42.7万元左右。

在一系列资源要素里,“土地要素制约”显得尤为紧迫。如何在“寸土寸金”的空间内产生最大化的效益?青岛市委常委、胶州市委书记刘建军说:“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眼光,坚持‘亩产论英雄’,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用好‘亩均效益’的指挥棒,向地下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

位于洋河镇的益海嘉里食品工业园总占地面积规划约1000亩,“亩产效益”贯穿招商引资全过程。“办公楼、研发创新中心、职工食堂等单体建筑下面,共规划了约8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洋河镇党委书记宋振祥告诉记者,近期又同企业一道,对调油车间作了半地下车间处理。

今年以来,胶州市新签约项目100个,总投资额达1624.5元,均不以规模定标准,而以“亩产”论英雄,对不符合产业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够集约节约的项目,坚决不安排用地指标。

胶州市规划服务中心主任宫红说,在招商阶段规划部门就提前介入,向招引单位推介宣传土地集约利用理念,要求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提高到1.5,厂房建设3层以上,并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利用好地下空间。

目前,胶州市正研究制定《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从用地审批、土地供给等环节,科学设计,提高门槛。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效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