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丨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身處華夏大地,喝茶乃至常態。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茶友有空到山中住一段時間,一定記得帶上茶具。

山中交通不便,可以少吃些肉,權當是減肥。

無娛樂工具可打發時間,就選個視野開闊的房間,臨窗喝茶。

極目遠眺,思緒飄遠,一泡茶就可打發一個下午,時間過得快的很。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在山中清閒度日,不知是多少茶友心中的理想。

然而喝茶看山,卻是有門檻的。

一杯茶要是泡的不好喝,輕抿一口,眉眼皺在一塊兒,舌面澀麻,喉頭髮緊。

連好茶都沒有,山中歲月怕是難捱。

如何泡出一杯好茶,出水的速度很重要,有茶友在直播間中問:白茶什麼時候開始坐杯?第一衝嗎?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2》

什麼是坐杯?

“坐杯”這個概念和白茶中的“快出水”要放在一塊兒講。

坐杯指的是在沖泡白茶的時候,注水後,要將蓋子蓋上一段時間,茶葉悶在已經注滿水的蓋碗中,並不馬上出水。

坐杯的過程中,茶葉和沸水長時間接觸,坐杯中,茶葉一直處在內質的釋放階段。

這時候,若茶葉本身含有豐富的內質,那麼在長時間處於高效率的內質釋放情況下,坐杯後的茶湯滋味,會過於濃重。

茶葉中呈現苦與澀滋味的物質,在湯水中過多,過量的出現。

這時候再喝茶湯,沒有想象之中的香清甘活,而是出乎意料的苦澀難忍。

舌面像是被塑料膜緊緊束縛,連口腔四壁也是如此。

有時候,還有些生津艱難的從縫隙中生出。

有時候,就乾脆將所有滋味閉塞,再喝其它茶,竟然聞不見茶香,連滋味感受也變得遲鈍。

至於快出水,則指的是從注水開始,到絕大多數茶湯倒出至公道杯的時間,在七到八秒。

在七八秒的時間之中,茶葉和沸水接觸的時間,恰到好處。

既能夠讓滋味恰好的釋放,又能夠把握住一定尺度,使之不至於過度。

坐杯和快出水,一個慢一個快,是為兩種完全相悖的沖泡方式。

簡單來說,內質豐厚的茶,使用快出水適宜,內質逐漸單薄的茶葉,則要坐杯才能夠滿足滋味上的要求。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3》

白茶的沖泡是每一衝都快出水,還是每一衝都不一樣?

問出這個問題的茶友,相當細心。

在沖泡的過程中,感知到了茶湯中濃淡的起伏變化,並且為了更好茶湯的滋味,想要做出調整。

白茶在沖泡的過程中,內質的釋放呈現拋物線一般。

在沖泡之初,白茶尚未被沸水全部攻陷。

茶葉內質和沸水仍舊處於接觸和了解階段,隨著沖泡的增加,熟悉感的增強,內質的釋放也就更多,處於攀升階段。

然而內質再豐厚,也有被消耗殆盡的時候。

當內質的釋放達到最高點之後,便開始下降。

對於內質豐厚的白茶來說,第三沖和第四衝的滋味最為飽滿,是為內質釋放的高潮。

甚至有些老白茶,內質釋放的高潮還要更晚一些,四五衝才會達到。

那麼,這時建議茶友們在沖泡白茶的時候,可以根據內質釋放的飽滿與否進行調整。

一般建議,沖泡白茶的前四衝,用快出水的方式進行沖泡。

一款好茶,在內質飽滿的情況之下,向來不憚於快出水。

至於五衝開始,茶友們若是感覺滋味漸淡,就可以靈活的使用坐杯,自行調整茶湯滋味濃淡。

濃淡標準,仍舊是適宜為佳,不宜過濃。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4》

無論坐杯多久都不會苦澀的白茶,耐泡度不行

“坐杯之後,茶湯會苦澀?我的茶就從來不會。”有茶友說。

誠然,不排除這樣的情況出現。

好白茶,在沖泡的前幾衝,是經不起悶泡的。

坐杯的時間稍稍變長一些,滋味就會變得又苦又澀。

那是因為茶湯之中,三大滋味物質:茶多酚、咖啡鹼、茶氨酸的滋味,都過度釋放的緣故。

其中咖啡鹼中的苦味閾值極低,具有較強的感知力。

但凡,在內質豐厚的情況之下坐杯,茶湯的滋味一定過濃。

而一部分剛剛開始沖泡就坐杯,茶湯滋味也不會過濃的茶葉,其內質單薄。

只有經過了長時間的悶泡之後,才能夠勉強湊齊滋味,顯然難以長久。

不過幾衝之後,茶葉中就再難有滋味析出,和真正內質豐富的茶湯難以相提並論。

不耐泡的茶,每一衝的滋味不夠飽滿不說,不過幾衝就要換茶,性價比極低。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蓋碗泡白茶,每一衝都要快出水?不能坐杯?

《5》

有茶友坐杯,出於習慣,並未深思。

有茶友深痛惡覺坐杯,以為坐杯一定出濃茶,於身體不利。

實際上,這兩種想法都太過於極端。

坐杯也是白茶沖泡方式的一種,利用得當,能夠將一杯好茶沖泡出恰到好處的滋味。

真正主導茶茶湯滋味的,應該是沖泡者本人,而非沖泡方式。

坐杯乃是一把雙刃劍,最後結果是好是壞,掌握在沖泡者手中。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瞭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大課堂菇涼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