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名系列:樂亭汀流河雜俎(三)

唐山地名系列:樂亭汀流河雜俎(三)


周景寶


汀流河的"汀(ting)"字在當地方言中,均讀為"丁(ding)",若干年來,樂亭縣的幾十萬人,一直這樣發音。在《說文解字》中,刊有"汀,平也。從水,丁聲",段注曰"謂水之平也。他丁切"。(17)《說文》雖說應讀"丁聲",但段注為"他丁切",即應讀為"ting",應以段注為是。另外,《康熙字典》也標明讀音為"ting"。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樂亭縣誌》第四章方言中,第三節詞彙第"八"目為"本縣地名特殊讀音",列舉了幾十條例證,不知為何,未提"汀流河"這個特殊的地名讀音。

其實,在漢語文字學上,"汀"字是一個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左邊為表義部分,稱為形旁,也叫義符;右邊是表音部分,稱為聲旁,也叫聲符。當初的形聲字的讀音和它的聲符必然是是相同或相近的,由於時代的發展,語音的變遷,所以到了後來,有許多形聲字的讀音已經不跟它的聲符一致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情況。如有的聲合韻不合,有的韻合聲不合,還有的聲韻皆不合。民間所說的"秀才識字認半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筆者臆斷,造成"汀"字異讀的原因應與此有關。例如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攝影這個新生事物後,就有很多人將"攝影"念成"攝(nie)影",現代人尚且如此,我們怎能責怪古人呢?

1986年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山市地名志》中,在"汀流河"條目下,已經標明"汀"字讀音為"丁ding"了,只是未作任何解釋與說明。(18)

汀流河鎮的歷史可說是比較久遠的了,1980年10月在該鎮南面的張王莊村曾發掘了南宋時期的一處古墓群,出土了一個四系黑白兩釉瓶,口徑為4·5釐米,腹圍49·8釐米,通高28釐米,上書"仁和館"三字,與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中所載的"仁和館"瓷瓶相同,據鑑定,其年代當不晚於南宋十九年,距今已有830多年,為當時紹興府仁和縣的"仁和館"所製造的酒具或水器,為國家級稀有文物;該處還出土了一個龍鳳大罐,口徑17·3釐米,腹圍103·5釐米,通高為29釐米,呈微帶淺黃白色釉,繪有龍尾鳳頭圖案,藝術性較高,亦屬珍貴文物。(19)

另外,在汀流河南面的劉狼窩村附近發現幾十處元墓葬,曾出土有大量鈞窯碗、罐等器物,其中尤以元瓷掛紅的紫斑大碗居多(20),在汀流河西南的大薛莊村還發現了漢代遺址,曾出土有陶罐等文物。(21)

值得一提的是,汀流河的大集在明萬曆天啟《樂亭縣誌》中就已有記載了,即凡農曆逢六、十兩天為集期。屈指算來,也有四百多年了,而汀流河的名稱記載,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註釋:

(17)(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鳳凰出版社2007年,第974頁。

(18)唐山市地名辦公室編:《唐山市地名志》,第132頁。

(19)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第600頁;亦見樂亭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樂亭縣地名志》,第595頁。

(20)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第601頁。

(21)樂亭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第599頁。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