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個好地方——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的山西之路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題:山西是個好地方——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的山西之路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梁曉飛

從以農業為主到新興工業快速發展,僅工業領域就創造數千項“新中國第一”,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七成……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9月5日,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中共山西省委副書記、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長樓陽生圍繞“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 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做介紹並答記者問。

由百廢待興到百業俱興

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8萬億元,人均GDP超過4.5萬元,分別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經濟建設實現了由百廢待興到百業俱興的歷史鉅變。

“70年來,山西為共和國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自身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駱惠寧說,山西產業結構積極演進,從以農業為主轉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新興工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1.7%,初步構建起了具有山西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能源基地作用充分發揮,累計生產煤炭192億噸,佔全國的1/4以上,其中70%外調,覆蓋全國2/3以上的省份。能源原材料領域創新能力居於全國前列,湧現出T1000碳纖維、光伏異質結組件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從新中國成立後的“三槽出鋼”“定向爆破築壩”,到改革開放後的“三峽1200噸橋機”“千萬噸級綜採成套裝備”,再到今天的手撕鋼、煤制高端潤滑油、全球最大的75立方礦用挖掘機,僅在工業領域,山西就創造了數千項的“新中國第一”。

要想富,先修路。到2018年底山西通車公路里程14.33萬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初增長111倍。全省客運航線252條,通達國內外214個城市,基本形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

從極度貧窮到小康富裕

與1952年相比,2018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245倍和156倍,人均消費支出分別增長211倍和129倍。70年來,山西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極度貧窮到小康富裕的歷史鉅變。

與新中國成立初相比,山西省普通高等學校由1所增加到83所,普通中學由34所增加到1787所,衛生機構由1262個增加到4.2萬個,床位數由917張增加到20.8萬張。特別是近年來,山西多措並舉擴大就業規模,優化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始終保持就業穩定。同時不斷擴大社保覆蓋面,持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低保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有效提升城鄉基礎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制,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擺脫貧困是千年夢想。到2018年底山西省有41個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減少到25.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近兩年來,山西把攻堅深度貧困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打出“組合拳”。“目前山西10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已經由2016年底的18.4%降到了2018年的7.2%,3350個深度貧困村年內將基本完成整村搬遷。”駱惠寧說。

從“煤老大”到綠水青山

山西是煤炭大省,曾點亮過全國一半的燈。現今,山西堅定走上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之路,正全面實現從“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頭兵”的歷史性跨越。

樓陽生說,山西11個地級市中,有8個市是納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區域。為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山西緊扣產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堅持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五管齊下”,空氣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今年8月,山西省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創下近年來最好水平。

目前,山西轉型發展勢頭強勁,經濟發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高。上半年山西GDP增速為7.2%,創6年來同期最好水平。與2015年相比,2018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由虧損68億元轉為盈利1356億元,財政收入由下降9.8%轉為增長22.8%,一度欠發的工資和欠繳的社保基金已全部補上。

駱惠寧說,山西主動推動煤炭產業走“減優綠”之路,橫下一條心,大力培育新興產業。煤炭去產能走在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裝機佔比超過30%,整個能源生產和消費正朝著革命性的方向挺進,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70年來,山西生態環境實現了由荒蕪脆弱到綠色宜人的歷史鉅變。全省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4%提高到20.5%。堅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全省累計治理面積超過60%,每年向黃河的輸沙量由新中國成立初的4億噸左右減少到目前的1700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