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老师讲课

世界的哲学没有统一,西方一支,印度一支(已经衰落了),中国一支。比起西方的知识哲学,中国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强调反观自我,注重道德修养。

一、征服世界易 征服自己难

孔子有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何为不仁者?即没有安顿好内心的人。人心有两个层次,一是有限的层次,即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个时候,解决外部世界的麻烦往往较为容易;二是无限的层面,超越了现实,超越了外部因素,关乎自己的内里的探究。而这个层次的心最是难安顿。然而凡是都有限度,我们没有办法在有限的生命力安顿无限的心。于是西方哲学开始寻找宗教,有罪的灵魂需要拯救,需要天国来安顿;中国的哲学开始寻找出世。现实生活中,物质的不满足导致了精神上的不安定,这是整个社会的病态。中国的哲学传统,尤其是儒家告诉我们,应该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比如说,开店铺,要童叟无欺,医院就应该救死扶伤,生命至上,民办学校也应有教无类。不以什么为目的和手段,“无所为而为”,而不是“有所为而为”,争取超出个人利益得失去想事情。

二、各家的精神

道家讲出世,是无为而无不为,反对过多的人为,王老师举了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人加为,不就是“伪”了吗,伪就是造作,造作则生祸乱。儒家后来讲天人合一,人类生活幸福在天,而烦恼忧愁则是自找的。列子说,生非贵之所以能存,身非爱之所以能厚。不爱不贵,无为处之,还是要把人为的东西剔除。

而佛家讲“无心而为”。人生在世,不可能不做事情,要先出世再入世。我们都带着各的业力来到世上,因为各自的业力不同,而做事情的结果不同。而我们做事情就是为了消业,艰难也不要抱怨。不要关心结果,“除心不除事”,这是关键。

王老师还讲了一句话“学而问之,用师传道;学而习之,同门参之;学而行之,标杆学习;学而用之,知行合一”。

三、儒家心学的发端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人身无家;百家争鸣,心灵无家。虽然有各种盟誓,各种约定,各种道德规范,然而不济于是。孟子就开始思考了:他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说,人心有善端——仁义礼智分别对应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性人皆有之。往后发展,这里面就包含着心是社会基础的意味,孟子强调以德服人,既不同于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不关注道德责任;也不同于秦始皇以力服人。后来王阳明讲,我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把心养得向天一样大。两者是有继承的。

四、禅宗、佛教中的心学

宗教是修行的法门,指点我们修行的道路。般bō若rě法门是最高的智慧,般若智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而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心而来。智慧和德性是同类的,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有大悲悯的人。然而佛家也讲究宿慧。悟不可以言说,慧根好的人不用折腾也能领悟。当我们的生命情感不断升华,悲喜交加,因为生烦恼生智慧。最终之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禅宗有十六个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打破对文字的执着,即使一个不识字的人也可能很有慧根,一个高学历的人未必就有智慧。佛性本无南北,心如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而心本应该是给出的。可拥抱众生的烦恼,而不困于方隅之烦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无论怎样的生活处境,都不会撼动他。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只向佛法。陆王心学讲宇宙真心,宇宙之事即分内之事,分内之事即宇宙之事。

五、结语

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要正,意要诚,修身养性,而后齐家平天下。

我们应该收拾精神,做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人心如日方中,万物都向他显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