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凶還有甲烷

#永凍土融化現萬年猛獁象遺骸#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由於近期持續的高溫天氣,7月23日,在北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永久凍土層開始融化,當地居民在此找到了一頭長毛猛獁象的腿骨、部分頭骨、幾根肋骨,和其它身體組織。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據參與發掘的研究人員介紹,這頭猛獁象至少已經有1萬年的歷史了。令人驚奇的是,寒冷的凍土層如同一個天然冰箱,最大程度上保護了該頭猛獁象身體組織的留存。

從挖掘出來的身體組織來看,部分組織還附帶有皮毛等軟組織,能夠為猛獁象的研究提供巨大的科研價值。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猛獁象俗稱長毛象,身體高壯,一頭成熟的猛獁象,身長達6m,體高約5m,門齒長1.5m左右,體重可達12t。同時,因為猛獁象身體皮毛濃密厚實,可以在極寒地區生存。

這次在北極圈發現永久凍土層的融化進一步揭示了地球的溫室效應還在加劇,即使人類已在努力的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另一個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甲烷,還在繼續作惡。

西伯利亞地洞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早在2014年開始,在西伯利亞地區陸續發現一些“巨型地洞”,並且伴隨著奇怪的爆炸聲,這讓西伯利亞附近雅庫茨克的居民們感到十分惶恐。

俄羅斯科學家進入地洞底部探查後發現,地洞內的甲烷氣體濃度高達9.6%,這是正常大氣內甲烷濃度的五萬倍。

這也是由於全球氣候的溫室效應,使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層逐漸融化,引致地下的甲烷氣壓增加,進而破土而出併發生爆炸。

僅2012至2013年,西伯利亞地區的氣溫已比往年平均氣溫高5℃,而過去的20年,地下20米深的永久凍土層的溫度則已上升了2℃。

近期全球新冠病毒的爆發雖然暫時減輕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比二氧化碳更強大的吸熱氣體甲烷的排放水平卻繼續攀升,它將我們的地球從低碳減排的道路上越拖越遠。

甲烷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甲烷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天然氣,它是一種結構最簡單的碳氫化合物。化學式為CH4,由一個碳和四個氫原子組成。

甲烷廣泛存在於天然氣、沼氣、煤礦坑井氣之中,是優質氣體燃料,也是製造合成氣和許多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

從分子的層面上來說,甲烷是一種比二氧化碳更能反射長波熱輻射的溫室氣體,但它在大氣中的含量較少。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甲烷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是: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之後,地面增溫釋放出的紅外長波熱輻射卻被甲烷氣體反射了回去,長此以往,就產生了氣候變暖的效應。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氣體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吸收並反射太陽光的熱輻射,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

但是,如果沒有大氣層,地表的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了38℃。

舉例來說,如果將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360ppm)增加250ppm,那麼大氣的溫室增溫率(也稱輻射驅動力)將提高3.3Wm-2(瓦特/平方公尺)。

然而,如果將大氣中目前的甲烷濃度(1.6ppm)只增加3ppm,那麼大氣的溫室增溫率將提高1.3Wm-2。

以單位分子數而言,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約25倍。

但是據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全球生態學專家布萊克的研究表明,當甲烷在大氣中與紅外熱輻射發生作用時,其實是二氧化碳的七十至八十倍。

甲烷從哪裡來

如今,全球甲烷排放量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其主要原因是: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煤炭開採;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石油和天然氣生產;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牛羊牧業;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垃圾填埋場;

它們都是推動甲烷氣體排放量增長的幕後元兇。

至2017年,也就是100年間全球甲烷完整數據可用的最後一年,地球大氣吸收了近6億噸的甲烷氣體。

甲烷氣體的年排放量比21世紀初增加了9%,即每年增多5000萬噸。

每年向大氣中多排放的甲烷,相當於在全世界的道路上增加3.5億輛汽車,或者使德國或法國的甲烷總排放量增加一倍。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有趣的是,牛和其他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量竟然大於整個化石燃料工業的甲烷排放量。

目前,農牧業約佔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所有甲烷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才是化石燃料工業。

至2017年,農牧業甲烷排放量上升至2.27億噸,較之前增長近11%,而化石燃料的生產和使用產生的甲烷排放量達到1.08億噸,比前期增長近15%。

即使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隨著製造業和運輸業停滯不前,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但是,甲烷的排放量卻仍然在增長,這是因為,我們仍需要為房屋和建築物供暖,而農牧業也還在不斷增長中。

全球甲烷排放

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甲烷的排放量增長最快。

中國、南亞和大洋洲(其中包括澳大利亞和許多太平洋島嶼)每年增加的排放量估計為10至1500萬噸。而美國緊隨其後,甲烷排放量年增加450萬噸。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只有歐洲是甲烷排放量減少的唯一地區,其部分原因是減少了一些化學制造的甲烷排放量,並提高了農業的種植效率。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制定環保政策,並減少了歐洲的垃圾填埋場、糞便和其它甲烷來源的排放。

同時,人們也減少了牛肉的攝入,更多地食用家禽和魚類。

可能的解決方案

遏制甲烷排放將需要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改變我們的養殖業。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汽車和房屋中用清潔能源來替代石油和天然氣。

我們還需要少吃紅肉類,並減少與牛、羊養殖相關的甲烷排放。

現今,清潔能源的發展如火如荼,例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能(沼氣)、地熱能和海潮發電等等,這些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但是,什麼也不能阻擋人類去吃美味的牛羊肉。

雖然少吃牛羊肉是緩解甲烷排放的一個可行方案,但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人們真的可以減少牛羊肉的消費嗎?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根據網絡數據統計報告,近年來全球肉類供給整體呈上升趨勢。

例如,從2017年的全球牛肉消費量為6000萬噸,增長至2018年全球消費牛肉6090萬噸。

面對如此龐大的吃肉一族,看來要想實現全球少吃牛羊肉的運動並非那麼容易,人們飲食習慣的轉變也是需要較長時間的。

那麼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在短期內減少牛羊肉生產所帶來的甲烷排放呢?

既然短期內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較為困難,那麼不如從牛羊自身下手。

譬如,荷蘭的帝斯曼企業(DSM)就發明了一種名為3-硝基氧基丙醇(3-NOP)的甲烷抑制劑,通過阻止牛胃中的細菌將飼料轉化為甲烷而發揮作用,從而可以將牛的甲烷排放量減少近三分之一。

結語

溫室效應已經對全球各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很多國家也都在積極地想辦法緩解溫室氣體的排放。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我們中國是號稱“舌尖上的國家”,既然我們還不能放棄美味的火鍋燒烤中的牛羊肉,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注重節能減排的同時,以低碳出行的方式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吧。

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化石現於融化的北極凍土層,高溫的元兇還有甲烷

這種既有利於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又可以鍛鍊身體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