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领头雁”作用 笃定决胜之志——记昔阳县李家庄乡王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张婷婷 荣向菲)在昔阳县城北部的王家山村,有一位勤劳朴实的农家汉子,为了兑现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投身一线,瞄准目标,带领王家山村一路攻坚克难,扫除重重障碍,他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书写了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他的笑容和泪水也成为了脱贫攻坚一页上独特的注脚,他就是王家山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军。

作为一名贫困村的支部书记,他以身作则点燃脱贫的“助推器”。王保军参加工作30多年,从一个村里务农的青年,一步步带领村集体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构建了村工作的宏伟蓝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队伍里一颗闪耀的新星。2002年,他被群众推到了村主任的位置,当时村里百废待兴,村里连一条像样的山村路都没有。他进县城、下太原、上北京,拿资金、找支援,历经种种困难,打开山门,吹响新建公路的号角,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平了两条沟,劈开一座山,建成了一条高标准的水泥路,改变了村容村貌,让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摆脱了家乡落后的面貌,王家山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贫困的现状大同小异,但致贫的原因千差万别,脱贫的目标只有一个,但脱贫的办法却需要“量身定做”。作为一名贫困村的支部书记,他深入群众拧紧脱贫的“动力阀”。为了更好地精准扶贫,他真真正正入户遍访,走近贫困群众,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摸清贫困的实情、分析致贫的原因、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准脱贫的潜力,思想感情上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和群众一起想、一起干,努力添措施、补短板,破解群众的住房难、增收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带着感情,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群众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力量。

为了使村民早日脱贫,他带头成立了昔阳山水农牧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475户社员入社,2017年入社社员分红便达到户均200元,为全村的脱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该村强化脱贫的“加压泵”。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玉露香梨1200株,红星苹果树1800株,占地70亩,待到盛产期预计每亩可收入5000元,入社贫困户年增收可达700元。近几年又带头新建两座水果大棚,种植葡萄、樱桃等经济作物,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劳务也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0名,每人可增收6000元。合作社项目既带动和辐射了本村及周边产业的发展,同时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路,推动示范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守初心、担使命,要发挥带头作用。”王保军说,最希望看到全村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他一定会继续努力把王家山村打造成美丽富饶的美丽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