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57窟與最動人的連環畫

莫高窟西魏石窟鑑——第257窟與最動人的連環畫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層-九色鹿王本生(局部)-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建於北魏,宋重修,位於九層樓以北的石窟群中段。窟形為印度支提窟與中國漢式建築相結合的形制,前部人字披頂,後部平棋頂,有中心塔柱。柱東向面開一大龕,內塑彌勒倚坐說法像,外存一天王像;南北向面均上開闕形龕,塑菩薩像,下南開雙樹龕,北開圓券龕,均塑禪定佛像;西向面上下開圓券龕,內塑禪定佛像。窟頂人字披椽間繪蓮花供養菩薩,後平棋頂有蓮花童子,飛天及忍冬圖案。窟壁繪畫分三段,上繪天宮伎樂,中繪千佛和佛經故事,下繪藥叉。南壁中段前部繪盧舍那佛像,後部繪“沙彌守戒自殺”、“弊狗因緣”;西壁中段繪“九色鹿王本生”和“須摩提女因緣”;北壁中段前部繪說法圖,後部續畫“須摩提女因緣”。此窟三幅故事畫故事情節感人,人物造型生動,畫面構圖繼承了漢畫像石的橫卷式,緊湊而有裝飾性,成為非常動人的連環畫。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建築、服飾民俗等形象資料。

此窟主尊,為一倚坐佛像,高肉髻,面部略有損毀,雙目已失。佛像內著僧祇支,身披右袒袈裟,兩腿自然垂下。此尊彩塑,具有明顯的“曹衣出水”的特點,衣紋以貼泥條的方式製作,使整個袈裟緊緊裹在了佛身上,佛的肉體特別突出。特別是左臂垂下的袈裟一端,從正面看是兩條波浪紋,更增添了溼衣出水之感。乍一看,佛像就像剛剛從水中出來一樣。曹衣出水,又被稱為“曹家樣”,是敦煌壁畫與彩塑的藝術風格之一,此窟主尊就是曹家樣的典型代表。

曹家樣是對北齊曹仲達藝術風格的俗稱。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說:“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在敦煌壁畫藝術中,北涼時期已經流行“出水”式的藝術風格,直至隋代都尚未消除“衣服緊窄”之勢。此尊佛像雖與曹氏風格相近,然而敦煌地區這種樣式是從西域傳入,早於曹仲達百餘年,但由於畫史稱此式為“曹衣出水”,故沿用其名為曹家樣。

窟頂平棋中,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游泳圖”,四個裸體童子在碧綠的水池中圍繞一朵大蓮花追逐嬉戲,周圍有水草纏繞點綴。整個畫面中,人物姿態舒展優美,表現了佛國世界蓮花海中自由快樂的生活。裸體人物在敦煌壁畫中較為罕見,這樣暢遊的泳姿更是僅見於此,所以此圖曾被選為代表古代游泳的莫高窟奧運宣傳畫。

南壁後部繪沙彌守戒自殺故事,講的是小沙彌為了遵守戒律,拒絕長者之女的誘惑,不惜刎頸自殺的故事。畫面按故事發生、發展的先後順序進行排列,自東向西由7個主要情節組成:(1)乞食比丘德行高尚純潔,遠近聞名;(2)長者聞比丘之名,送子於乞食比丘處出家,剃度落髮為沙彌;(3)乞食比丘教誨小沙彌要嚴格遵守清規戒律;(4)一日,小沙彌受乞食比丘的派遣,到優婆塞家乞食,正逢主人夫婦不在,獨自守家的少女為其開門。少女見沙彌面容清秀,頓生愛慕,強求與之婚配,沙彌無耐之下,為求佛戒只好刎頸自殺,少女見狀悲痛欲絕;(5)優婆塞回家,少女如實哭訴;(6)優婆塞將此事報告國王,並繳納罰款;(7)國王被小沙彌之舉感動,起塔供養。此圖的特點在於構圖完整,對人物性格的刻劃也十分到位,對作為環境的山巒、草廬、房屋、宮殿的描繪極富裝飾效果。

南壁西端繪弊狗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中僅此一幅,故事講有一隻喜歡吃人的惡狗,碰到了一位智慧過人的比丘,經過比丘的教化此狗萌生善心,並在死後轉生成人,獲得人身之後求作沙門皈依了佛門兩個情節組成,可惜曾被煙燻,模糊不清。這幅畫中出現了敦煌壁畫中最早的床圖像,即比丘所躺的床,這種床是四腿無棖床。四腿無棖,就是說四腿間沒有橫木固定,圖中床腿的高度已經與現代人所用臥具高度相當。

西壁中段繪九色鹿故事,這組壁畫曾由上海美術製片廠製作成動畫片,可謂家喻戶曉。故事講:有一人掉入恆河,美麗的九色鹿將他救上岸,溺水人因之許諾不將九色鹿之事向外洩露,併發誓若違背諾言,讓他口吐白沫周身生瘡。後來,這個國家的王后夢見九色鹿,她要求國王捕捉九色鹿,要用鹿皮做衣服。國王佈告懸賞,溺水人見利忘義,到宮廷告密。並帶領國王捕捉九色鹿,此時九色鹿正在山中入睡,一無所知。好朋友喚醒九色鹿時,溺水人帶國王及大隊人馬已到面前,九色鹿毫無畏懼,向國王訴說了溺水人忘恩負義的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了九色鹿,並下令全國保護這隻美麗的九色鹿。落水人因違背了自己的誓言,口吐白沫、全身生瘡而死。

畫面採用橫卷連環畫的表現形式,按兩頭開始、中間結束的特殊順序佈局繪製。左一為九色鹿救起溺水之人,畫中一人騎在鹿背上,緊抱鹿頸,鹿王從水中將其馱出。左二落水人跪在九色鹿面前,向鹿王許諾保守秘密。右一為王后向國王撒嬌要九色鹿皮做衣服,圖中國王與王后坐在宮殿之中,王后以右臂攬國王肩膀,扭頭朝向國王,一隻腳丫翹起外露,撒嬌之態躍然畫上。門外,溺水之人正背信棄義向國王告密。右二為一人駕馬車,是國王和王后在負心人的帶領下同乘一輛馬車前往圍獵九色鹿。畫面中部是國王等人驚醒了沉睡中的九色鹿,九色鹿毫不畏懼,向國王痛訴溺水者的忘恩負義。在國王及侍從之後,是手指九色鹿居處的溺水人,這個告密者滿身白點,代表惡有惡報,全身生瘡。

畫中國王所乘的馬是敦煌壁畫中最早的馬車圖像。這輛車為安車,雙轅雙輪,單馬駕馭,車篷為全封閉式,圓弓形頂蓋。馬行進的姿態非常高雅,表現出王家車乘的高貴之氣,車的造型也十分精巧別緻。可能是由於要進山狩獵之原因,車篷的裝飾並不豪華。

西壁中段繪須摩提女因緣,故事講:須摩提女篤信佛教,她的夫家卻信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信仰)。她的公公滿財聽說佛祖神通廣大,讓須摩提女請佛到家裡“赴宴”。佛得知其中的意念,帶弟子“赴宴”。佛弟子各顯自己的神通,坐著各自變化的動物來到滿財家,釋迦牟尼和許多侍者最後到達。滿財一家看到佛及弟子的種種神通,驚歎不已,最後都皈依了佛教。

此圖畫面由14個情節組成:⑴須摩提女焚香請佛;⑵乾荼揹負大釜而來;⑶沙彌均頭變五百花樹飛來;⑷般特乘五百青牛飛來;⑸羅雲乘五百孔雀飛來;⑹迦匹那乘五百金翅鳥飛來;⑺優毗迦葉乘五百龍飛來;⑻須菩提乘五百琉璃山飛來;⑼大迦旃延乘五百白鴿飛來;⑽離越乘五百虎飛來;⑾阿那律乘五百獅子飛來;⑿大迦葉乘五百馬飛來;⒀目連乘五百六齒白象飛來;⒁釋迦在簇擁下出現。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趙曉星,圖片:吳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