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敦煌莫高窟作為當今世界延續時間最長、保存規模最大、保護最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稱讚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牆壁上的博物館”。如此精彩絕倫的藝術長廊和千年不斷的歷史文明,每年吸引著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前來欣賞讚嘆、考察學習、甚至是虔誠禮拜為之朝聖!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莫高窟,我們精心編寫了敦煌莫高窟“畫中有話”系列賞析。這裡的“畫”不僅僅是莫高窟的壁畫還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築、歷史圖片、歷史遺蹟等等。在我們眼中他們都是一幅幅鮮活的歷史畫卷,我們將用充滿溫度感的文字來傳遞出歷史信息的點點滴滴,“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大家聆聽到繪畫的聲音,讓聲音傳遞美麗的繪畫!

“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第419窟全景圖

在印度、緬甸、泰國以及我國新疆、河南等地,都有出現須達拏本生故事畫,就敦煌莫高窟而言,上訖北周下至北宋,共有七處繪製,雖歷經千餘年,仍不失為本生故事中的翹楚。

敦煌石窟中的須達拏本生故事多是根據西秦聖堅譯《太子須達拏經》來繪製,但其中不乏一些故事情節也參見了南傳本生經。隋代第419窟的須達拏本生故事畫,則是通過50個情節,將須達拏太子廣行佈施的無極精神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出。

整幅畫採用橫卷連環畫的構圖,由並列的三段銜接而成。畫面自上段南端開始,至北端轉入中段,又至南端轉入下段,走向呈“S”形。

“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第419窟 須達拏本生全圖

故事通過須達拏太子的樂善好施、鄰國索象、朝臣非議、太子流放、遍告四方、幾近佈施等等的畫面,構建了須達拏佈施活動的開端。流放途中施馬施車、施衣入山、出入化城、與道人語、共同修行等,將佈施活動逐步推進。隨著婆羅門妻遭調戲、索要奴婢、恰逢獵師、慘遭鞭撻等,故事便發展到了高潮,須達拏佈施子女、驅趕二子,婆羅門變賣二子,諸臣盤問、二子歸國,國王賞賜婆羅門,其肚脹倒斃而亡,如此便成就了整幅故事的完整圓滿結局。

整幅畫面採用的依舊是以展子虔、鄭法士為代表的“細密精緻而臻麗”的繪畫手法,用高大的樓閣、院牆、樹木和山巒作間隔,人與物之間也較少有空白之處,同時輔以青綠色的主色調,這樣既保持了畫面的獨立性,又使各情節緊密相連。儘管現在所看到的畫面多以黑褐色為主,但是畫面細膩入微的筆觸仍然保存完好,不禁令人感嘆,這筆筆色彩蹉跎歲月的印痕。

“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庭院深深

畫面中那些活靈活現的場面,通過畫工嫻熟的技法,讓畫幅充滿張力,而合理安排故事人物的主次順序,則讓故事的層次感更為突出。最精彩的莫過於讓人物處於各種環境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換,場面自如切換,猶如電影一般,一幀又一幀的鏡頭呈現。

如果再仔細審視整幅畫面,就會發現隨處可見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場景。比如,婆羅門騎象、騎馬、拉車等等,其中還有描繪桔槔汲水的情節。

“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施馬、施車

桔槔,是汲水的工具,以繩懸橫木上,一端系水桶,一端系重物,使其交替上下,以節省汲引之力。桔槔就是古人對於槓桿原理的最合理的應用,同時這也是古代科技的一大體現。

“畫中有話”—— 廣行佈施

桔槔汲水

第419窟的須達拏本生故事畫,深刻的解讀了佛教修行“六度”之一的“佈施”。在欣賞故事的同時,讓我們也真正的由衷感慨,只有儘自己所能,不在乎形式,用智慧、信念、善良,廣行佈施,才能達到內心平靜、無我的圓滿。

執筆/韓文君

學術顧問/王惠民

來源: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