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佛教中所謂的正命,就是從事正當的經濟活動,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續保養。儘管眾生最重要的是延續“法身慧命”,但前提是必須延續色身,必須依賴飲食長養,這就必然要涉及經濟生活。


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東漢,佛教傳人中國,逐漸成為一種中國主流的宗教信仰。佛教儘管更強調世俗財富與出世修行之間的對立性,但是並不是否定財富。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八正道"之中,就有"正命”一道。佛教之中,將“如法”求取衣服、飲食、湯藥、床榻等生活資具,稱為"正命”。《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意思是說,只要理合法,勤勞努力,無論是農牧收成、經商貿易所得,還是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都是正當的。不能片面地將財富等同於佛教修行的障礙。保全身命與資業,是眾生的願望,在佛法中具有合理性。


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在佛教看來,佛教徒在完成出離的任務之前,首先應該履行世間的責任。《善生經》中提到,修行者首先應該尊重父母、師長、妻婦、親族,而完成這種任務,"先當習伎藝,然後獲財業;財業既已具,宜當自守護”。這是修行者必須履行的職責。也就是說,從事世間的經濟活動,以保證自己完成世俗的義務,這是佛教徒必須去做的事情。再者,經濟生活從實質上來說,也是不離實相的。那佛教裡還有這樣的記載“一切治生產實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生產經商,佛法就在其中。至於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法不在世外,就在世間、生活中,那麼,經濟生活當中自然也有佛法。總之,在佛教看來,財富本身並沒有罪過。問題取決於:(一)取得財富的方法。只要“如法”——符合佛教以及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要求——去取得財富,從事經濟生活,都是允許的。(二)處理財富的態度。只要正確地處理財富,那麼財富不但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反而成為修行的資糧。

佛教的財富觀以佛教的世界觀作為基礎。在佛教看來,發展經濟的基本動力是人的慾望,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為佛教的教理所認可和接受的,因為只有這種最基本需求(保養色身)得到保證後,才能走向更高的精神世界(延續慧命)。


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佛教並非絕對地拒絕財富,但是反對對財富的貪吝之慾,也就是所謂的"財慳qiān”:慳吝貪著,惜物而不願意佈施與人,並貪求而無滿足。

因為佛教是追求出世的解脫,所以佛教徒對財富有一種超脫的態度,但是這並不是否定財富本身,而是強調眾生應該回歸於一種合乎眾生自然本性的追求財富和使用財富的方法,從而去除對財富的“妄執”。

佛經對於如理如法取得、使用的財富,稱為"淨財”,也就是“清淨的財富”。淨財不但是維持生計的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利益社會、造福人類。什麼樣的財富屬於淨財呢?首先,來源是正當的,也就是通過正當的謀生之道得到的財富。

其次,要懂得合理使用。佛陀一再告誡我們要奉行簡樸的生活原則,因為慾望一旦鼓動起來,往往就難以控制;奢侈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往往就難以放棄。


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第三,對財富不能有貪著之心。概括來說,淨財就是通過正當渠道獲得,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造福他人和社會,並且對這些財富沒有貪著之心。在這個時候,人其實就成為財富的真正主人。

如何求取財富呢?佛陀說:"如法求財,不以非法。”取得財富之後,應該如何使用呢?《善生經》說:“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忽怠dài;三者當儲積,以擬以空乏;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而大乘佛法則更為強調對他人和社會的回饋。

《像法決疑經》中說:"十方諸佛亦從佈施而得成佛。是故,我於處處經中,說六波羅蜜皆從佈施以為初首。……是故四攝法中,財攝最勝。”意思是說,“六度”(即六種從生死大海的此岸,度到涅槃究竟的彼岸的方法)之中,佈施是第一位的;"四攝”(吸引大眾信仰佛教的四種方法)’中,財施也是殊勝的。


延續法身慧命的前提是延續色身,就必須依賴飲食長養


正如佛教強調,人保護色身的目的,是“延續法身慧命”,否則這個色身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以,一旦財富超出其基本需求,就沒有意義。

總之,佛教對於經濟的見解,實際上是希望從社會、個人和環境的和諧的角度出發,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同時也不傷害別人,更多地奉獻給別人。

從這些歷史事實看來,在中國古代的傳統之中,財富本來就不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所關注的重點。財富只是實現社會理想的一種工具而已。儒家人士以君子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

《論語·里仁》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是看重道義,而小人行事卻是以利益為標準的。公元前13 4年,漢武帝採納董伸舒的建議,“罷黜chu百家,獨尊儒術”,於是儒學成為正統學說。

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統領著精神領域的士大夫階層幾乎恥於談論名利、金銀。

好了,溶易每天幫你瞭解一點通古博今的財富小知識,積累你的財富智慧、拓寬你的賺錢思維,今天你受用了嗎?如果喜歡我分享的,歡迎您關注、評論、點贊、轉發,用實際行動讓你的財路更寬廣、更通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