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修"7年,千年白塔變"斜塔",保護文物豈能說說而已

在內蒙古赤峰,距今約有1000年曆史的武安州遺址遼代白塔,2013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這座白塔破損嚴重,牆體開裂,生出上百個黑孔,並且不時有磚塊掉下,導致塔基下陷、塔體傾斜,隨時面臨倒塌的風險,急需儘快修繕加固。

紙上

據當地民眾說,由於這座白塔歷史悠久,人們對它很是看重,逢年過節常有人來這燒香燒紙,每年的臘月到二月二,都有很多外地人專門開車來參觀白塔。

最近幾年,因為降雨較多,再加上風吹日曬,白塔周圍又沒有遮蔽的建築和植被,白塔外牆體的裂縫明顯變多變寬,如果遇上暴雨或者地震就塌了。除此之外,人為破壞也是導致白塔破損的原因之一,上個世紀,很多當地村民由於貧窮,便撬白塔的磚回去修建兔舍和豬圈。

據瞭解,武安州白塔的加固工程項目,早在2016年就已獲得批覆,但一直停留在紙面方案,並未真正實施。但當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幹部稱,其實,白塔的修繕計劃最早始於2013年,如今紙上"修"了7年,千年白塔變成了"斜塔",問題相當嚴重,讓人擔心。

紙上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就武安州遼代白塔修繕滯後事宜發佈通報,稱工作組已於近期到當地考察,對白塔破損處進行排查,商討修繕方案,擬採取臨時穩固措施保護白塔,現已明確於5月開啟白塔修繕工程。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者,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社會狀況和意識形態,對於人們認識歷史和發展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現代社會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國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歷史遺留下來的文物非常多,其中很多文物已流傳上千年。

紙上

文物的保護和修繕一直都在進行,2018年播出的一個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了人們對文物修復工作的關注熱潮,許多文物和其修復工程開始真正走進大眾視野。如今,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逐漸變強,但年代久遠的文物僅靠保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專業人士對其進行修繕,才能保存的更為久遠。

上述事件中的白塔距今已經1000多年,如今卻破損得面臨倒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白塔本身年代久遠,且周圍沒有可供遮蔽的植被和建築,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洗禮,牆體有破損屬於正常現象。加上以前生活貧窮,存在有當地村民偷白塔的磚佔為己用等人為破壞的現象,導致白塔牆體裂縫增多,地基下沉,搖搖欲墜。

紙上

二是,當地政府其實早已意識到白塔需要修繕,最早的修繕計劃於2013年就開始制定,2016年的方案也早已獲得上級批覆,但不知什麼原因一直遲遲沒有動工,如果說"年久"是白塔岌岌可危的主要原因,那麼"失修"就是白塔倒塌風險的推手。

文物中有一類文物比較特殊,屬於不可以動的文物,比如文中的武安州白塔,這類文物由於體積較大,不可以移動,所以保護和修繕起來相對困難。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文物保護的推進,我國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形成了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基礎的文物保護制度,建設文化社會的宗旨,也使全國各個地區逐漸重視對文物的保護。

紙上

好在目前當地政府,現已派出專業工作組,對武安州遼代白塔進行考察,制定了修繕方案,也明確了5月動工,面對現如今白塔的傾斜問題,也已經採取臨時腳手架固定的措施。白塔的修繕指日可待。

總的來說,文物是歷史遺留的寶貴財富,許多地方遺留的文物建築已然成為城市的符號,融入了人們的現代生活,甚至為當地帶去了參觀旅遊熱潮,拉動了城市經濟,所以,保護文物絕對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必須付諸實際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