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魏國的滅亡,使得劉邦的黃河運輸線完全沒有了威脅,也為韓信提供了一條進攻趙國的路線。隨後,韓信率軍從汾河北上進攻太原,一戰而勝。從太原走井陘進攻趙國,在這裡,他遇到了久經沙場的老將陳餘,並留下了千古名局背水陣。在井陘口的河邊,韓信故意讓士兵先過河,然後佈陣。在《孫子兵法》中有明確記載:不要背水向敵,以免沒有退路。然而韓信所需要的就是沒有退路。韓信派兵挑戰,當陳餘進攻時,漢軍佯敗退到了背水陣邊,將士們由於沒有退路,進行了死戰。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韓信雕塑

當然,不能光靠背水陣,韓信的軍事手段實際上更多樣。當敵人離開了井陘的工事後,韓信派兩千騎兵繞路攻入了他們的營壘,拔掉趙旗,插上漢旗。這就對趙軍形成了包圍態勢。趙軍擊不穿對方的背水陣,也回不去自己的營壘,陣腳大亂,漢軍大勝。這次出擊導致趙國的覆滅。隨後,韓信依靠威懾招降了燕國,並通過兩場戰役擊潰了齊國和前來救援的二十萬楚軍,整個北方都成了漢家的天下。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楚漢爭霸

韓信對北方的掃蕩,徹底孤立了西楚霸王,從北方而來的騷擾行動也摧毀了項羽的軍備。到這時,戰爭的天平徹底轉向了劉邦。表面上看,在劉邦與項羽的直接對抗中,霸王勝多負少,劉邦屢次狼狽逃竄。然而由於戰略的失敗,霸王卻越來越陷入孤立之中,最終被消耗致死。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項羽自刎(雕塑)

公元前202年,筋疲力盡的西楚霸王項羽決定與劉邦言和,雙方以鴻溝為界劃定疆土,其西歸劉邦,其東歸項羽。這個看上去是和平協議的方案卻反映了雙方實力的差距。表面上看,這是一次公平的交易,鴻溝是一條人工河,在戰國時期由魏國開鑿,從滎陽引入黃河水,向東經過中牟、開封,南下通過潁河進入淮河,再通過邗溝與長江貫通。這條河成了京杭大運河的先聲,也讓魏國成了富庶的貿易中心。但中國戰略分界線也恰好經過鴻溝,在鴻溝以西,進入了山區,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在鴻溝以東進入了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無險可守。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楚漢之爭(被用在象棋上)

以鴻溝為界,意味著劉邦隨時可以跨過鴻溝襲擊項羽,而項羽卻無法騷擾劉邦的關中根據地。這樣的條約反映了劉邦已經佔據了完全的優勢。失衡的條約必定無法維持長久,西方肯定要把東方併吞。更令人驚訝的是,訂立條約後,項羽立刻率軍回到了彭城,對於未來可能的打擊未做任何防備。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項羽墓磚拓片

劉邦的打擊來得格外迅速,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劉邦完全沒有履行協議的打算,等項羽一回軍,立刻組織大軍前去攻擊。這次進攻直接擊敗了項羽,結束了楚漢相爭的局面。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張良廟

由於是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的分界點,滎陽在歷史上的重要性還可以在西漢其他的內戰中得到體現。劉邦為了攻打項羽不得不分封了幾個異姓諸侯王,在隨後剪除異姓諸侯王的戰爭中,劉邦始終派大軍鎮守滎陽,避免對關中造成威脅。

剪除了異姓王,劉邦又把自己的子弟分封下去,封了一批同姓王。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這些同姓王又成了反叛的主要動力。在賈誼、晁錯等人的影響下,文帝和景帝都進行了削藩,目的是把大的諸侯王進行拆分、削弱。文帝時期,將疆域過大的淮南國分成三國,而齊國則被分成六個。景帝時期致力於削弱諸侯的封地,楚、趙、膠西三國割讓了部分封地給中央政府,接下來被削的是吳國。為了保持自己實力,不受中央政府侵食,吳王劉濞被迫起兵反叛中央。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吳王劉濞

吳王聯繫了趙國、楚國和齊國拆分的六國,它們都是受中央政府壓迫的對象。除了齊王和濟北王之外,其餘七國都發兵攻漢。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滎陽仍然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漢將周亞夫死守滎陽一線,不讓吳王的軍隊騷擾豫西和關中,保證了後方的穩定。滎陽又是天下最重要的糧倉所在,守住了這裡,就可以依靠糧食的豐足等待叛軍糧食的耗盡。

楚漢之爭,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國在軍事上的形成(下)

周亞夫雕像

七國之亂中另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是梁國,梁國的國土是繼承自原來魏國的領土,都城設在了睢陽,到後來的唐代,這座城市因為抵禦安史之亂將獲得大名,其實在七國之亂中,睢陽已經成為堅固的堡壘。梁國處於叛亂諸國的腹心地帶,在東面、南面、北面均被叛亂國家包圍,周亞夫將梁國放給了吳國盡情圍困,牽制住吳國不要進攻滎陽。

吳王叛亂之初,也有人提議不應該在意東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應該以最快速度繞過城池,率軍直趨滎陽和武關,儘快打開進入關中平原的要道,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如果吳、楚攻打武關和滎陽,趙軍從北方沿汾河過黃河威脅關中,齊六國再從東方牽制漢中央的軍力,那麼七國還有所作為。一旦七國無法佔領這些戰略要地,被拖在東部平原地區,陷入消耗戰,則必敗無疑。果然,七國之亂只持續了十個月就被平定,其中作為主力的吳楚聯軍只持續了三個月,就在周亞夫的戰略下土崩瓦解。

總結

經過了楚漢戰爭和七國之亂,地方諸侯終於沒有能力再抗擊中央。當儒教被漢武帝樹立成中國兩千年的指導思想之後,中國的分裂趨勢終於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千多年的大一統時代。在這個時代,統一已經成了中國人思考問題的基礎,由於士兵不再有國別屬性,在戰爭中的殺俘也得到了控制。但後續王朝的戰爭無不借鑑戰國時代的軍事經驗,兩千多年前開闢的戰場和戰略要地,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秦嶺、淮河、太行山、崤山以及“幾”字形的黃河,成了爭奪全國必須掌握的屏障,函谷關、武關、漢中、河內、上黨、四川盆地,是戰爭中巨大的勝負手,在歷次戰爭中都會涉及,至少是涉及一部分。但戰國和楚漢時代的戰爭又是有侷限的。在這個時代,長江還沒有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四川以南、廣東、江浙一帶雖然已經進入了文明圈,但都還是邊緣地帶,北方的蠻族還沒有成為核心問題,關中盆地以西地區也沒有受到重視。在未來,隨著中國疆域的擴大,這些當年的邊緣地帶都會進入中國的地域戰略之中,直到形成現在的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