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魏国的灭亡,使得刘邦的黄河运输线完全没有了威胁,也为韩信提供了一条进攻赵国的路线。随后,韩信率军从汾河北上进攻太原,一战而胜。从太原走井陉进攻赵国,在这里,他遇到了久经沙场的老将陈余,并留下了千古名局背水阵。在井陉口的河边,韩信故意让士兵先过河,然后布阵。在《孙子兵法》中有明确记载:不要背水向敌,以免没有退路。然而韩信所需要的就是没有退路。韩信派兵挑战,当陈余进攻时,汉军佯败退到了背水阵边,将士们由于没有退路,进行了死战。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韩信雕塑

当然,不能光靠背水阵,韩信的军事手段实际上更多样。当敌人离开了井陉的工事后,韩信派两千骑兵绕路攻入了他们的营垒,拔掉赵旗,插上汉旗。这就对赵军形成了包围态势。赵军击不穿对方的背水阵,也回不去自己的营垒,阵脚大乱,汉军大胜。这次出击导致赵国的覆灭。随后,韩信依靠威慑招降了燕国,并通过两场战役击溃了齐国和前来救援的二十万楚军,整个北方都成了汉家的天下。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楚汉争霸

韩信对北方的扫荡,彻底孤立了西楚霸王,从北方而来的骚扰行动也摧毁了项羽的军备。到这时,战争的天平彻底转向了刘邦。表面上看,在刘邦与项羽的直接对抗中,霸王胜多负少,刘邦屡次狼狈逃窜。然而由于战略的失败,霸王却越来越陷入孤立之中,最终被消耗致死。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项羽自刎(雕塑)

公元前202年,筋疲力尽的西楚霸王项羽决定与刘邦言和,双方以鸿沟为界划定疆土,其西归刘邦,其东归项羽。这个看上去是和平协议的方案却反映了双方实力的差距。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公平的交易,鸿沟是一条人工河,在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从荥阳引入黄河水,向东经过中牟、开封,南下通过颍河进入淮河,再通过邗沟与长江贯通。这条河成了京杭大运河的先声,也让魏国成了富庶的贸易中心。但中国战略分界线也恰好经过鸿沟,在鸿沟以西,进入了山区,是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在鸿沟以东进入了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楚汉之争(被用在象棋上)

以鸿沟为界,意味着刘邦随时可以跨过鸿沟袭击项羽,而项羽却无法骚扰刘邦的关中根据地。这样的条约反映了刘邦已经占据了完全的优势。失衡的条约必定无法维持长久,西方肯定要把东方并吞。更令人惊讶的是,订立条约后,项羽立刻率军回到了彭城,对于未来可能的打击未做任何防备。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项羽墓砖拓片

刘邦的打击来得格外迅速,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完全没有履行协议的打算,等项羽一回军,立刻组织大军前去攻击。这次进攻直接击败了项羽,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张良庙

由于是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的分界点,荥阳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西汉其他的内战中得到体现。刘邦为了攻打项羽不得不分封了几个异姓诸侯王,在随后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中,刘邦始终派大军镇守荥阳,避免对关中造成威胁。

剪除了异姓王,刘邦又把自己的子弟分封下去,封了一批同姓王。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这些同姓王又成了反叛的主要动力。在贾谊、晁错等人的影响下,文帝和景帝都进行了削藩,目的是把大的诸侯王进行拆分、削弱。文帝时期,将疆域过大的淮南国分成三国,而齐国则被分成六个。景帝时期致力于削弱诸侯的封地,楚、赵、胶西三国割让了部分封地给中央政府,接下来被削的是吴国。为了保持自己实力,不受中央政府侵食,吴王刘濞被迫起兵反叛中央。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吴王刘濞

吴王联系了赵国、楚国和齐国拆分的六国,它们都是受中央政府压迫的对象。除了齐王和济北王之外,其余七国都发兵攻汉。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荥阳仍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汉将周亚夫死守荥阳一线,不让吴王的军队骚扰豫西和关中,保证了后方的稳定。荥阳又是天下最重要的粮仓所在,守住了这里,就可以依靠粮食的丰足等待叛军粮食的耗尽。

楚汉之争,霸王自刎,看中央帝国在军事上的形成(下)

周亚夫雕像

七国之乱中另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是梁国,梁国的国土是继承自原来魏国的领土,都城设在了睢阳,到后来的唐代,这座城市因为抵御安史之乱将获得大名,其实在七国之乱中,睢阳已经成为坚固的堡垒。梁国处于叛乱诸国的腹心地带,在东面、南面、北面均被叛乱国家包围,周亚夫将梁国放给了吴国尽情围困,牵制住吴国不要进攻荥阳。

吴王叛乱之初,也有人提议不应该在意东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应该以最快速度绕过城池,率军直趋荥阳和武关,尽快打开进入关中平原的要道,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如果吴、楚攻打武关和荥阳,赵军从北方沿汾河过黄河威胁关中,齐六国再从东方牵制汉中央的军力,那么七国还有所作为。一旦七国无法占领这些战略要地,被拖在东部平原地区,陷入消耗战,则必败无疑。果然,七国之乱只持续了十个月就被平定,其中作为主力的吴楚联军只持续了三个月,就在周亚夫的战略下土崩瓦解。

总结

经过了楚汉战争和七国之乱,地方诸侯终于没有能力再抗击中央。当儒教被汉武帝树立成中国两千年的指导思想之后,中国的分裂趋势终于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千多年的大一统时代。在这个时代,统一已经成了中国人思考问题的基础,由于士兵不再有国别属性,在战争中的杀俘也得到了控制。但后续王朝的战争无不借鉴战国时代的军事经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战场和战略要地,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秦岭、淮河、太行山、崤山以及“几”字形的黄河,成了争夺全国必须掌握的屏障,函谷关、武关、汉中、河内、上党、四川盆地,是战争中巨大的胜负手,在历次战争中都会涉及,至少是涉及一部分。但战国和楚汉时代的战争又是有局限的。在这个时代,长江还没有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四川以南、广东、江浙一带虽然已经进入了文明圈,但都还是边缘地带,北方的蛮族还没有成为核心问题,关中盆地以西地区也没有受到重视。在未来,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大,这些当年的边缘地带都会进入中国的地域战略之中,直到形成现在的版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