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虽死犹荣

今天读了杜牧的那首《题乌江亭》,想到项羽当初兵败于乌江,自刎于此,不禁喟叹不已!而由于杜牧的这首诗引发的众多文豪的不同见解和争议,也说明了后世对项羽兵败自刎的不同看法。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项羽失利,最后一次突围来到乌江(现在的安徽和县)。乌江亭长请他赶快上船东渡,,以图日后。项羽说:“我率江东子弟八千人争天下,今无一人还,纵使江东父兄怜我,仍尊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移时,汉军追来,项羽弃马步战,短兵相接,血染战袍,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也受伤十余处,渐渐不能支持,忽然挺立核心,大吼道,“我听说,谁取了我的头,可得赏钱千金,封万户侯。我今日作个功德,成全了你们。”说罢,自刎而死。汉军为争夺项羽的首级,彼此践踏残杀,死伤数十人。

西楚霸王项羽,“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虽死犹荣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 晚唐诗人杜牧外出,经过乌江,自然想起了这段往事,便寻访遗迹,来到乌江亭。当时正是初春,新草泛绿,柔条如丝,细雨蒙蒙,冷风习习。虽然仍带寒意,春天毕竟来了。眼前的景象触动了他的诗思,他立即在亭里题咏了《题乌江亭》四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西楚霸王项羽,“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虽死犹荣


战争中或胜或败,常常出乎兵家意料,项羽因垓下兵败,就引剑自刎,不能包羞忍耻,算不得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江东的英雄豪杰多得很,项羽如果能认真总结自己用兵打仗的过失教训,而不是过分骄傲自负,至死不悟,那么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也未可知。杜牧的感慨是很深的,他对项羽有同情,有惋惜,也有责备。

没想到杜牧的这首诗,引来了人们的异议和讥诮。王安石有一首《乌江亭》诗,据说就是针对他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垓下战败,天下大局已定,其势不可挽回,项羽就是有脸过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为他效命。

南宋初年的胡仔对杜牧诗更不以为然,他说, 杜牧题咏诗, 专求与众不同, 以至于《题乌江亭》,违背事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人生还,失尽了人心,谁还肯追随他?他不能卷土重来,正是情理中事。

但是,南宋末年的谢枋得就不同意这种讥消。他认为众人都说项羽有速亡之罪,惟独杜牧说项羽有可兴之机,杜牧的意思是说项羽可以从失败与死亡中找到路活。显然,谢坊得认为社牧的见解有独到之处。

李清照有一首《乌江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对项羽充满了崇敬之情,赞扬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血溅沙场,义无反顾,千载令人思慕。李清照饱经北宋靖康之耻带来的灾难,发此浩叹,也是很自然的。

西楚霸王项羽,“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虽死犹荣

@木石前盟说情感:看来,不同的人对于当初项羽的兵败自刎都有不同的见解,史家有史家的持论,诗人有诗人的感触。但我觉得,项羽一生,既有着华夏冷兵器史上最强悍的勇武、更有着华夏古代战争史上顶尖的战术指挥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国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两场历史上兵力悬殊以少胜多战役的指挥者,竟需要历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杰,组团围攻,方能将他击击败。“英”到了极致,“雄”亦到了极致!虽死犹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