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01

最近深圳房价大涨,很多人说其中涨得最凶的,是学区房。

我后来四处打听了下,发现不只深圳,也不只一线,也不只二线,也不只三四线,而是全国各大城市的学区房,都非常火爆。

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供不应求。

供给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依然匮乏,导致能对口优秀公立学校的小区非常稀缺。

需求端,中国人对子女教育一直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凡有能力拼一拼的,都想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要把这句话背后的来龙去脉完全讲明白,我可以从地理决定论开始推演几千字,打住~)

力哥隔三差五会收到这样的提问:

我老家农村/小镇,手里有30万,如果自己老家盖房子,这点钱够了,还能住得舒舒服服,但老家没啥好学校,要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就得上县城买学区房,这30万只够首付,房子也远没自家盖的好,很纠结,怎么办?

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就看你的价值取向和自身实力之间如何平衡取舍。

觉得孩子能有个更高的教育起点更重要,就咬咬牙倾家荡产买学区房;

反之,相比付出的巨大代价,觉得孩子教育起点也没那么重要,那就自己老家盖房,自己先活舒坦了,孩子以后再想办法呗~

但我告诉你,据我长期观察,最后纠结的结果,十有八九会拼死吃河豚,为了孩子豁出去了。

而且问我这类问题的,几乎都是当妈的。如果有当爸的问,也是当妈的天天在耳边biubiubiu头大死了。

毕竟大部分家庭还是妈妈主管孩子,女性天生更缺乏安全感,当妈的对教育问题就有更强烈的紧迫感,生怕自己耽误了孩子,这是全国南北东西的普遍现象。

虽然力哥反复说,一线保值,二线增值,三四五线烫山芋,碰不得啊碰不得。

但事实上,因为小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更稀缺,往往一个县城也就那么一两所公认的好学校,所以对学区房的争夺,甚至比一二线还激烈。

02

还有个很大的助推因素,就是“公民同招+私立摇号”政策,全国推开了。

这事去年中央刚提出时,就引起巨大争议,很多天天鸡娃的虎妈大呼不公平不合理,我却举双手双脚全力赞成。

和全世界一样,我国的教育系统也分两个体系:公立和私立(民办)。

但和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的是,人家的公立学校是托底性质的,保证你有学上,至少在激素分泌最旺盛的teenage时期,必须乖乖坐在教室里接受快乐教育,别惹事。

但如果想接受精英教育,以后出人头地赚大钱,就拼爹+拼本事读私立。

不仅基础教育私立的比公立的好,顶尖大学更是私立的天下。

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但我们过去一直是计划经济,教育全公立,没私立的份。

直到今天,因为体制内依然网罗了绝大多数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导致中国最好的大学清一色公立,民办大学很难抗衡。

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市场化竞争就激烈得多,很多地方的私立越来越牛,甚至在升学率上,比很多优秀的公立还高。

一是因为私立学费高,也就开得起更高的薪资从公立挖优秀老师过来,教学质量自然水涨船高。

二是私立不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只求盈利,也就是必须让出大价钱送孩子来读书的金主爸爸满意,金主爸爸最大诉求是孩子能考个好高中好大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掐尖”

也就是搞一堆智力测试,要你提供一堆考级证书,以证明孩子天赋高,潜力足,父母也会打鸡血全力配合学校教育,这样的孩子底子厚,家教严,本身就是尖子生,自然更容易取得竞争优势。

把这堆鸡娃全放一起圈养,更是1+1>2,结果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出去和其他学校PK,整体上胜率极高。

升学率高,名声就起来了,反过来会让更多家长趋之若鹜,自然学费一涨再涨,学校赚得盆满钵满,也有足够财力去挖更多好老师。

“高学费—>好师资—>好生源—>高升学率—>高学费—>好师资”,这就形成了名牌私立学校的良性循环。

一所学校这么做没问题,但所有学校都这么做,社会就有问题了。

教育部整天喊减负减负,但只能管到公立,但无论公立的老师还是家长都知道,你这边搞喂猪式快乐教育,人家隔壁私立把孩子锻炼成一个个虎狼之躯,最后中考高考你们这些猪和虎狼同场PK,不被活吞才见鬼。

所以公立学校就变成一边老师面上不敢布置很多作业,私底下却让家长拼命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如果私立管不住,公立的负永远减不下去。

最后的结果是教育军备竞赛只能层层升级,永无止境,家长累,学生累,学校累,国家也挺累的……

家长和学校只管孩子要成绩,其他什么都不管,孩子压力山大,心理出大问题了也不知道,每年中国有多少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自杀,你们知道不?

哎,这种敏感负面问题,媒体从来不许报,因为很怕引起示范效应。

国家想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公民同招+私立摇号”。

过去小学招生是先民后公。

这就导致很多家长会先去私立碰碰运气,考进最好,考不进也还能进对口公立,所以私立热度一直下不来。

公民同招后,你要么选私立,要么选公立。

选好的公立,只要对口,肯定优先录取;

但如果选私立,没考进,再回来报对口公立,因为其他人先把坑占了,你晚来的还想上车,就不一定有位置了,很可能被统筹到其他更差的公立。

很多家长就慌了,本来对口公立还不错,但没私立好,所以私立跳一跳,不成功还有公立兜底,但现在私立挑战失败,连还不错的公立也一起打水漂了,赔了夫人又折兵,亏大了。

所以优质公立小学的学区房,又升温了。

而过去私立还要各种考试啥的,现在规定一律不得进行任何形式选拔,所有报考私立的学生,一律摇号,随机录取。

录取后,也是电脑随机分班,不许根据成绩好坏搞什么快慢班、重点班,尖子班,一律平行班。

就像姜文在让子弹飞里说的,老子来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tmd公平!

教育是阶级跨越最重要的工具,教育必须公平优先,才能给穷人最后的希望,社会才可能长治久安。

这么一来,就算你入学前再怎么鸡,也然并卵,要进名牌私立,一律拼RP。

对孩子有更高教育期望值的家长,不敢把孩子的命运寄托在摇号上。

唯一的选择就是买学区房,上好公立。

这个政策今年全面推广,学区房更供不应求,不涨才见鬼了……

03

但我觉得,这种学区房拼命涨的趋势,大概还能维持

2-3年,再往后,不好说。

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你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赶到大城市,就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敢生孩子,他们的生活压力和生活理念都变了,回不到过去了。

就算现在把计划生育完全取消,三四五六胎随便生,生育率也很难再提振上去,除非国家出台很强力的生育补贴政策,的确会吸引一批低收入人群生孩子,但第一国家现在也不愿这么做,第二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出生人口波动,有很明显的三波高峰:战后50后婴儿潮—>80后婴儿潮—>10后婴儿潮。

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第一波是打了几十年仗总算和平了,家家户户都生好多个,那是真婴儿潮。后两拨,是承接第一波婴儿潮的自然传承。

而最后那波婴儿潮,2012年开始起来,2016年已达峰值,1786万,这一年全面放开二胎,没用,随后3年人口持续下降,到2019年只有1465万。

不出意外的话,中国新生儿数量还会继续下降。

孩子6周岁入学,推算下,2016年生的孩子,将在2022-2023年入学。

也就是最后一波小学入学峰值,将在2年后到来。

未来2年,学区房依然抢手,是很难改变的趋势。

因为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一样,都是典型的高固定资产投入+高运营成本,产出周期非常漫长,不是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

难道那么多投入就打水漂了?那么多教职员工都喝西北风去?

2023年后,适龄入学人口开始逐渐减少,但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并不会同步减少,原本100人,争夺20个重点学校名额,逐渐变成90人,80人,70人……争夺这20个名额,竞争烈度就会逐渐下降。

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学区房都那么贵了,能买得起的家庭本就不多,学生基数下降,能买得起的家庭数也会下降,需求退朝,最终能不能继续撑得起那么高的房价,真不好说。

滑头的人可能会想,我能不能现在入手学区房,到2023年之前抛掉,大赚一票?

上面只是理论推演,学区房本质上是附加教育期权的房产,而房价走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没人敢保证学区房一定会走出“2023年前涨,2023年后跌”的完美走势,更何况不同城市不同学区实际情况不一样,不可一概而论。

但如果你孩子正好这两年要上学,买学区房是刚需,你心里就要有点数了。

中国基础教育阶段长期竞争惨烈,是因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增速,赶不上需求增速,导致上正规大学还是有难度。

但长期看,供给端不断发力,需求端不断萎缩,最终高等教育资源也会由不足走向过剩。

也就是今天台湾地区那种状态,只要想上大学,人人都能上。

当然,如果你要上最顶级的“台成清交”,那还是得拼命读书才行。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民族性格怎么样,科技又如何发达,永远都是聪明又拼命的人,才可能成为精英阶层。


学区房还要涨,但好日子不会太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