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收款跨境收款斷直連前夕,合規大勢下暗潮湧動

移動支付網訊:網傳在國內支付行業完成斷直連之後,跨境收款行業也正在經歷斷直連的洗禮。國內兩大清算機構正在積極與各大跨境收款平臺進行接觸,合規大勢下產業各方暗潮湧動。

“跨境收款斷直連的消息此前就有傳聞。”一位南方跨境收款從業者透露,而在最近許多擁有此類業務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大部分已經獲悉。

跨境收款的合規之痛

針對跨境電商的跨境收款服務一直存在著合規痛點。

為積極支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防範互聯網外匯支付風險,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匯局”)於2013年在北京等5個地區啟動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支付試點,並於2015年將試點擴大至全國。直到2019年4月外匯局發佈《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正式備案之前,已經有30家左右支付機構獲得相關試點資格。而在備案之後,也已有十幾家機構獲得正式資格。

不比國內支付,跨境收款更加複雜,其合規要求不僅僅是在國內獲得相關資質,也需要國際相關合規資質。而大多數的試點機構在跨境收款領域僅做到了國內合規,但並沒有在全球獲得相關收款資質。

這就催生了當下市場主流的跨境收款模式,即在國際上獲得收款資質的企業,與國內獲准機構合作,在海外收款之後,通過國內獲准機構進行資金清分,如此謀求資金鍊路的合規。

而這一模式的軟肋是,商戶信息掌控在跨境收款企業手上,而國內獲准的持牌機構只能被動的進行資金清分,這使得信息流和資金流難以合一,監管層難以對跨境收款實現全鏈路監管。隨著跨境電商產業的發展,跨境收款的合規形勢愈加嚴峻。

2019年7月,央行支付結算司召集銀聯、網聯兩大清算組織及部分支付機構召開了一場跨境業務研討會,再次重申了跨境業務持牌經營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諸多非持牌跨境收款平臺也被提及合規性問題。

不久之後,8月外匯局向銀行及支付機構發文,對外匯業務違規企業進行通報,其中包括空中雲匯和易思匯兩家非持牌跨境收款平臺,這引發了當時諸多跨境收款從業者的關注,一些從業者發出了“想合規而不知道如何合規”的感慨。10月,外匯局更新相關名單,將空中雲匯和易思匯移出,然而對跨境收款平臺合規性的討論並沒有停止。

2019年7月,外匯局發佈《支付機構外匯業務常見問題答疑》,其中明確指明,支付機構在為境內的境外主體提供外匯結算服務時,應對其身份進行分類標識。

跨境收款跨境收款斷直連前夕,合規大勢下暗潮湧動

行業普遍認為,監管是希望持牌機構能夠掌控跨境電商的商戶信息,提升風控能力。但是如果按照監管要求,跨境收款平臺將商戶信息提交給持牌機構,持牌機構則可能走向前端,直接與跨境電商接觸,持牌機構對於跨境收款平臺而言,變成了即是“裁判”又是“遠動員”的角色。

而在舊模式合規探討之下,新的合規模式正在形成。

跨境收款斷直連前後的模式之變

據瞭解,目前各大非持牌跨境收款平臺的模式是,在境外完成資金收款之後,一般境外賬戶在香港開設,將資金打入國內持牌機構進行資金清分,即“跨境收款平臺-境內持牌機構”,而斷直連之後,則是“跨境收款平臺-清算機構-境內持牌機構”。

跨境收款跨境收款斷直連前夕,合規大勢下暗潮湧動

在此模式之下,清算機構將實現對資金鍊路的合規監管,且讓持牌機構與跨境收款平臺之間競合關係更加融洽,這也使得“兩聯”都在搶奪跨境收款平臺。

而對於跨境支付的全鏈路資金合規監管,已有相關動向。

4月17日,央行發佈2020年規章制定工作計劃,其中就包含了《跨境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制定,這或將終結跨境支付合規之痛。

跨境收款跨境收款斷直連前夕,合規大勢下暗潮湧動

4月20日,網聯總裁董俊峰發表署名文章《強化金融基礎設施服務跨境網絡支付》,文中便強調,“網聯平臺積極行動,從行業監管大局視角出發,釐清跨境網絡支付業務鏈路合規化的可行路徑與技術方案,落地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支付等創新項目,探索以交易轉接和資金清算服務為基礎,構建跨境資金清算匯路,實現全鏈條交易信息實時掌握,提高跨境資金流轉透明度,併發揮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優勢,為監管提供可靠助力抓手,讓跨境網絡支付納入統一監管,為行業長遠發展構築前提基礎。”

由此可見,在達成央行合規要求下,清算機構對跨境支付的影響力將逐漸提升。

此前,4月3日央行發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徵求意見稿)》中,也明確了在跨境支付場景中備付金的監管新規。

第十九條要求,開展跨境外匯支付業務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可以選擇特定業務銀行開立特定業務待結算外匯資金專用存款賬戶,僅用於辦理跨境外匯支付結算業務。

在此之前的備付金相關管理規定,並沒有單獨要求開立特定賬戶。

目前,跨境收款斷直連監管層尚沒有明確條文發佈,而斷直連詳細模式、費率變動、多方合作模式等一系列問題尚待解,只是一場行業變革風暴即將來臨。風暴來臨前,諸多非持牌機構已經在通過各種途徑謀求獲牌,尋找避風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