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光:疫情帶來產教深度融合新契機

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社會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但是,挑戰總是與機遇同在。有人說,疫情是催化劑,雖然按下了暫停鍵,但可看到更早的未來。當前,國內防控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已進入“加快經濟恢復”的下半場,各地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產業鏈與供應鏈逐漸修復。可以看到,由於疫情而推動的制度改革與政策紅利,將給我國產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消費需求、新的投資機遇以及新的增長點,這都預示著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並未改變,同時又孕育著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機遇。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與經濟社會緊密相關的職業教育,除了完成教育部門提出的“停課不停學”這一常規動作,消解疫情對正常教學活動的影響之外,更應審時度勢、應時而變,主動加入到“復工復產、加快經濟恢復”的新戰役中,轉變長期形成的“學校只管教書”的本位觀念誤區與思維定式,轉向置身於產業振興、技術創新與人才供應的區域經濟價值鏈體系之中,以此為契機,充分發揮職業教育鏈接產業、人才與創新的樞紐作用,從人才支撐、產業對接以及協同轉型等多個層級共同發力,加快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與互促發展。


為加快恢復經濟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一是通過學生頂崗實習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由於抗疫需要,國內大批產業工人推遲了離鄉返工、返崗的時間,勞動力市場供給復甦緩慢。因此,在復工復產的當下,很多企業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急於尋找能夠上崗操作的技術工人,來完成之前積壓的生產訂單。所以,隨著復工復產的行業企業日益增加,對用工需求日趨旺盛,對於職業院校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頂崗實習的好契機。一方面,頂崗實習本身就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但時常苦於找不到願意對接的企業和崗位。另一方面,眼下正當企業面臨“招工用工”的應急之需,職業院校恰好能夠通過學生頂崗實習的形式,為企業提供“技術工人”,幫助企業解決燃眉之急,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一次難得的崗位實操機會,在生產一線鍛鍊技術技能。事實上,很多地方正在積極行動。例如,浙江省要求各職業院校有序啟動學生實習,特別是畢業班學生頂崗實習計劃,支持浙江省企業復工復產。為此,湖州市各中職學校響應號召、迅速行動,主動對接合作企業,瞭解企業用工需求,採用共享員工、彈性員工和遠程工、鐘點工、錯崗安排等多種方式有序組織學生進企業頂崗實習。


二是通過職業培訓促進就業與人才儲備。必須承認的是,部分企業出現的“用工荒”,僅僅是在復工復產初期所遭遇的短暫困境,通過頂崗實習支持企業恢復發展也只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相反,在全球疫情大暴發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已經確定性地面臨著衰退風險,未來,數以百萬的企業員工、畢業生都面臨著失業、裁員、待業等一系列危機,穩就業將成為我國經濟恢復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對此,在恢復經濟發展的後期階段,職業教育更應著力聚焦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通過提升各類人員的職業技術技能,進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首先,面向農村轉移勞動力開設短、平、快的技能培訓班,幫助他們提升在技術性崗位方面的就業競爭力。其次,預計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接近874萬,是就業大軍中的主力,因此,面向高校畢業生開展生涯規劃為導向的求職綜合能力提升培訓,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積極的就業觀,管理求職心態和預期,提升求職綜合能力等,顯得尤為重要。再其次,面向企業員工開展在職在崗培訓,立足市場需求,開發適合企業發展的個性化員工培訓課程,提升員工技術技能層次水平,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做好內部人才的培養與儲備。


為加快恢復經濟對接行業產業發展


在經濟恢復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受到疫情影響,一部分行業、產業會受到較深的負面影響,恢復緩慢,但是也有一部分行業、產業“因禍得福”,會迎來快速發展。職業院校要敏銳地捕捉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變化動態,從專業設置角度出發,分析、研判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及時調整專業定位與方向,緊密對接新興產業的需求,做到與區域產業共生共贏。


例如電子商務行業,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集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物流為一體的新型經濟活動。在此次疫情中,電商企業成了支援醫療物資和居民生活物資的重要力量。電商行業的迅猛增長,產生了對於行業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數據顯示,當前,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對大專和中職人才的需求人數佔比分別為15.48%、18.45%,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當前大專和中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分別為3.70和2.30,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68),可見,職業教育人才在這個行業就業機會較多。對於相關的職業院校而言,應當把握時機,整合學校的各項優質資源,集中投入到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活動中,不斷創新銷售與服務新模式,為企業線上銷售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服務,支持區域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


在此次抗擊疫情當中,我們還看到了與抗疫相關的應用型科技產品的廣泛使用與支持,比如大數據信息採集、紅外體溫檢測、無人機、在線診療、醫護機器人等,都在抗疫中發揮了大作用。這些先進科技產品的背後,反映的是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行業的跨越式提速發展,目前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從研發—生產—銷售—應用—服務一體化全產業鏈佈局,相信將成為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發展的重要引擎。據業內人士分析,到2022年我國高技能勞動者約1.5億人,而能適應智能製造時代的新技術技能人才將有約2500萬的缺口,而既能操作智能機器,又懂研發與經營的複合型人才更為緊缺。對此,職業教育可以通過科學研發、技術合作、產品生產、應用服務等多領域多形式,主動參與到智能製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與流程,實現與智能製造產業比翼齊飛。


為加快恢復經濟融入區域價值鏈體系


疫情過後,許多企業都將面臨戰略轉型的挑戰。作為更高層次的服務,職業教育可以圍繞企業的戰略調整發揮聚合能力,與企業轉型提升同步發展,為企業提供價值鏈的重點要素。


價值鏈是企業在設計、生產、銷售、交貨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各項活動的聚合體,每一項經營管理活動都是價值鏈上的一個環節。雖然以人才培養為主的職業教育處於企業價值鏈的輔助環節,但其對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開發仍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職業院校而言,需要通過增強自身服務能力,努力成為企業創新網絡的節點,或者區域產業創新服務平臺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區域創新體系以參與技術開發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為主,並有市場中介服務組織廣泛介入和政府適當參與。在這一創新系統中,各個節點之間通過資源、信息、技術與人才的交流與集聚,實現相互協同作用、結網創新,形成推動區域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全力推進的校企合作產業聯盟和產教融合就是節點聯網的機制,可以為逐步擴大創新網絡奠定基礎,進而成為區域新舊動能轉化的引擎。


目前,國內已有很多職業院校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比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智能技術產業應用中心,將此作為學校和企業合作與科研的平臺,構建“政產學研資用”生態圈,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既為行業技術領先企業參與地方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直通平臺,也是學院組織企業資源、服務區域經濟、響應政府戰略的高端載體。再如,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對接“芯屏器核網”的重慶智能支柱產業,對應“產業鏈、技術核、職業域”重構電子信息和智能化專業群,助力重慶在推進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來源 |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