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陳毅達:讀書與經事

#世界讀書日#陳毅達:讀書與經事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福建省作家協會主席。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再造一個輝煌》,中篇小說集《發現》,長篇小說《海邊春秋》《海邊的鋼琴》等。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我在少年時期因喜歡作文,便會收集些警句,偶然從書上看到這句話,就把它抄錄到我的一個專門記成語和名句的小本本上。那時可讀到的書並不多,隱約感覺此句為至理,就一直記住了。細想之下,真覺得人生無非兩件事要做,一是讀書,一是經事,古人就是這麼智慧。

考上大專之後,恰逢改革開放,國門初開,很多外來的新鮮知識如潮般湧來。我如飢似渴地讀了許多中外書籍,兩年的時間裡,我幾乎按兩三天一本書的速度閱讀,且所涉極廣,真實地體會到了那種學海無涯的感覺,明白了“恨少”之意。畢業之後,我被分配到了一所農村中學,開始在省級以上刊物發些文學作品,一年之後,就到一個地級文學刊物當編輯,漸漸就不再有“恨少”之感,更多有自滿之態了,而把後一句“不知難”也忽略了,甚至都忘記了。

後來,一件事情深深刺激了我。我是1980年的秋季,考入當時福建南平師專中文專業,那時的南平師專地處在富屯溪畔,就幾幢破舊的校舍。那個時候學校每月給男生髮放30斤的飯票,3元的菜票,每個月要吃上點豬肉都非常困難。我們這代許多人營養不良,入校時我正好16歲,才處於發育狀態。每天1斤的米飯,加上一點沒油水的青菜,無法保證身體的需要,尤其是上午,上兩節課下來,課間休息時已經肚子空空,有種說不出的飢餓感。學校當時沒有圍牆,基本上是敞開式的,教室就臨近公路旁邊,那裡開了家面積僅10多平米的小飯館,基本上以賣包子為主。那時家裡每月固定給我寄10元錢來,接到匯款單時的喜悅和興奮都直接在書店購書中耗盡了。所以課間想吃一個剛蒸出籠的包子成了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我把此事給在上海工作的90後的女兒講起,用意和潛臺詞很明顯和突出,希望她能很好地珍惜現在的生活。但我女兒卻笑盈盈地回答說,那是你那個年代的事了,可惜我現在不是生活在你那個年代!

這個回答讓我一時語塞。我感覺這一代人太幸福了,多麼應該珍惜當下的生活。那天,我終於想起了“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後半句,深深知曉了“不知難”的切膚之憾。沒有親歷,真的就沒有實感。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前段時間,再讀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時,我又多了許多感悟。這首詩我讀高中時就能背誦了,那段時間我瘋狂地喜歡唐宋詩詞,這時才徹底明瞭,為何陸放翁寫此詩時,已年逾古稀了,按孔子所說,應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了,然而,陸老仍對已21歲的小兒子陸聿誨之不倦。他說“學問”雖已讓古人“無遺力”,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了,但是人的一生若真要獲得“絕知”的話,唯一途徑是必須“躬行”,也就是說要身心俱入才能獲得真知。

驀然回首,我汗顏之下,終有小得。為何人生的追求是無窮盡的,因為知識學而不盡,經事歷而難絕,只有讀而“躬行”才能從“絕知”中獲得源頭活水的領悟,得到心靈和精神上的至上收穫。我想,我們身逢其時,認真讀書和好好做事,人生將無可憾,這也將是人之大幸!

(本文刊載於2020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