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标题中的这个村庄叫楠木坪,位于四川雅安市汉源县唐家镇的一处深山里。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从108国道一直往上里开,经过黎家村后沿着一条河沟往山里走,新修的水泥路蜿蜒着小河沟爬升,快到村庄时路上陆陆续续地可见两边开垦的田地,地里有各种各样的果树,常见的有梨、苹果、桃子、李子、核桃。这些水果有很多品种,不成规模,一般熟透后摘下山到镇上零售。此时山下海拔低的地区李子等水果已经罢市了,高山水果已是且吃且珍惜了,尤其是一些产量不大本地人的小众的水果品种还能卖上价。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车越过河沟,开始进入村庄,快立秋的时候。两旁田地里分散着一片片红色颗粒果实的树木,这就是花椒树。村庄海拔在1800-2000米之间,刚进入楠木村地界的花椒已经红透,村民趁着天朗气清的时机赶紧采摘了售卖。7、8月是雨季,尤其今年雨水很重,汉源这几天都落着小雨,非常不利于花椒采摘。花椒采摘很是挑剔天气条件,不能有露水,否则晒干或是烘干时颜色会变黑。昨夜下过雨,我们进山时天气并不明朗。待到山里竟出太阳了。穿过村头的花椒林、栗子林(板栗树林),一过栗子林快到村庄中心时就能看见一群一群的村民正在拿着搭勾、背篼、兜兜正在摘花椒。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花椒在这里不像其他水果可怜兮兮的偶有几个品种,分布稀稀疏疏,上不了规模。在这里花椒是上了经济规模的。虽然花椒采摘,烘干,管理起来太难伺候了。但是花椒很服帖汉源的气候,这里种植出来的花椒麻香兼备,很多外地中餐火锅店老板也青睐汉源花椒的麻香味。因此汉源花椒价格比其他省份地区花椒高,汉源山民种植花椒的热情也渐渐回暖。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刚在村头看到村民摘花椒,我们迫不及待的下车穿过栗子林进入到农田里拍照片。只见一个12岁左右的男孩在帮着家人摘花椒,他的手指头被花椒刺扎的,又被麻油浸入手指肉里。我大概知晓被花椒扎了的滋味,反正很酸爽。拍了照,趁此机会,到这片树林里搜罗搜罗菌子。果不其然,雨季必有蘑菇,管它是毒蘑菇还是没有毒的,发现了蘑菇总是很惊喜的事。因为“大惊小怪”这点被表姐夫鄙视惨了。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到村庄口上,发现一户人家连着花椒和树一起砍了。不知道是不是花椒树生病了的原因,我们这里的老人总说,花椒树很娇气,若有旁人看见某家花椒生长的好,想摘些,主人家要大方的与人分享,否则第二年花椒树就要气死。这个典故我不能辨别真假,但花椒树不好管理是真的。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走进村里,步行大概两三分钟就能逛完。只有十几户的人家,已经告别了煤油灯,烂泥巴路的时代,出村到镇上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整个村子有着一丝现代化气息。村里修了活动广场,每家每户的墙也粉刷了。但是一下来还是能闻到似曾相识的牛屎味、这种原生态的味道已经停留在20多年前的90年代。其实若你仔细看这个村里的田,会发现,大多数还是用农家肥给树木上肥。逛完村庄,继续往前走,我们又和那条小河沟见面了。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这是一处几座山相交的开阔带,由小河沟冲刷形成。这种河沟土质很差,需要常年累月的养土。不过这种气候花椒树似乎很是适应,基本上这里都是靠着村民艰苦卓绝地开荒养好了土壤。这需要日复一日地把地里的小石子挖出,引水浇灌。还得一背又一背地从自家猪圈(juan)或是牛圈背堆积肥到田里,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成片成片的花椒林。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现代化的生活似乎浸润了这里,一路上能看到川A的合资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奔驰在这条原始的深山小路。到了村里,闻着是不是扑鼻而来的牛屎味,地里大片的农家肥,皮肤黝黑的村民,你又会觉得这儿村民的生活依然原始而纯朴。我的理解是原始意味着生产方式比较依赖人力,会比较辛苦。纯朴则是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依然保留着部分传统的生活作息的方式。闻着那股牛屎味儿,又让我记起了童年时大伯家那条大黄牛!

这个只有十几户的偏远山庄,靠这种独特的经济作物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