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的获取难度越来越低,我们还有必要读书吗?

经常看见有人在朋友圈里晒自己今天读了什么书,这个月又读了多少本书,好像认为自己擅长读书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随着知识的获取难度越来越低,我们还有必要读书吗?


但其实这真是一个误会,首先要说的是,读书没什么了不起的。尽管古今中外,人们都非常重视读书,法国哲学家法戈.拉尔若曾有一句名言,"阅读是思想最早的义肢",这话说得很好,阅读的确是思想的义肢,但却不是最早的。

比阅读更早的思想义肢是语言。

所有佛经,开篇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这是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通过他博闻强记的本事,将佛陀49年弘法布道所说过的话,结集成经书。

而我国的《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但却并非出自孔子之手,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孔圣人一再强调,他只述而不作。

而西方经典《荷马史诗》,也是口口相传历经数百年才被记录下来。

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无论春秋战国还是古希腊还是古印度,最古老的经典都是对话体。在文字和阅读普及之前,思想主要是通过对话和吟唱来表达和传承的。

事实上,在书写刚普及之时,苏格拉底就很反对,他认为思想只有在对话之中才能层层递进到精妙之境,还认为书写将思想外置,败坏了思想者的头脑。

这话好像有点偏激,但他认为阅读并不比语言天然更高级,这点他是对的。


随着知识的获取难度越来越低,我们还有必要读书吗?


要知道人的语言和视觉能力,已经历经上百万年的进化,人类早已进化出强大的语言能力。每个婴儿都能学会流利的语言,而哪怕是一个从没读过书的文盲,也不影响他用语言跟外界顺畅地交流。

而阅读就不一样,哪怕追溯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就5000年历史,这跟有语言的历史相比,是非常短暂的,短到人还不可能进化出适应阅读的能力。语言和视觉是天生的,但阅读,却是一件逆天而行的事。

所以,各位讨厌阅读的朋友,你们大可不必因此而有任何自卑感,你们其实是没有逆天而已。事实上,还真是有一种症状叫"阅读困难症",这是一个相当常见的问题。

所谓阅读困难症,是指孩子智商正常,也没有受过什么损伤,就是识字困难而已。可能有些朋友自己或者孩子也经历过这种困扰,还以为是智力有啥问题,但其实不是。很多美国大公司的CEO,特别是那些白手创业的CEO当中,有阅读困难症的比例要远高于总体平均水平。

我们常说的小学文化的老板,反而请大学生来自己公司打工的段子,可能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还有的一点,就是时代不同了。在今天,读书本身已经不是获取最前沿知识的方法,最前沿最尖端的知识,都在各专业领域的期刊论文里面。

现在如果你要专精一门学问,是不需要读书的,而是要读论文。因为现在分工研究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深。以前苏格拉底的年代,他可以被称作百科全书,但是现在,无论你是博士还是博士后甚至院士,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方便,谷歌、维基百科、各种论文库,你完全可以不读书,等到你要了解哪一门知识的时候,再去搜索即可。

总而言之,在今天大量而广泛地去阅读图书,其实并非我们必须的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阅读了呢?其实我今天说的这些并非弘扬什么读书无用论,而是恰恰相反。

最起码有三个好处:

第一,你没必要也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成为专家,但你需要了解很多领域的新知。

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思想,都是经过跨界知识的碰撞而来的,触类旁通就是这个意思。现代教育越来越细分和专精,而最重要的通识教育,反而要靠自己的广泛涉猎才能得到。

有一个另类的二八定律值得我们参考一下,每一个领域的学问,你花两成的努力,就可以了解它的八成,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捷径。我们没必要做到究极般的专精,而只要了解到八成,就足以让我们学以致用。

而读书,则是了解这八成的最快捷途径。

第二,能让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维度的选择。

读书可以明理,明理之后的最大好处,就是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从最悲惨到最辉煌,生活是有无限种打开方式的。我们了解得越多,才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维度的选择,更有想象力。

第三,读书如果本身就是乐趣,那就不需要用读书来达到额外的目的,而乐在其中。

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并不单纯,这本身没问题,所有工具书有工具书的价值。但同样有很多人读书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是纯粹地喜欢读书。

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思维的脉络,跟作者达到一种共情,读的时候可以心游物外,享受其中,唯一最大的担心就是怕读完了之后会有失落感。

感谢互联网,可以让我们更便捷地可以获取知识。但同样的,读书也应该是我们平时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因为有些时候,读书真的未必有什么目的,而是纯粹就是喜欢读而已,这跟别人玩游戏其实没什么区别,这本身就是一样最大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