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端光刻机的几个重点

华为芯片被封让人难受,以下翻译了一些ASML的EUV光刻机核心部件极紫外光源的技术资料为国人打气,略表心声。

A、超真空,

通过真空来减少光源的路径损耗,比极致的提升光功率划算的多。真空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消除空气与尘埃的光学扰动,功率的衰减等问题,本质是抑制任何可能带来扰动的高分子光学干扰。关于光刻机光源,其实不直接使用激光,因为不需要光源有很好的相干性,这是因为相干性会形成干涉,但是光强度也是要足够,主要的追求方向还是极紫外光源。

为ASML研制光源的Cymer公司用的是锡等离子。锡被加热到熔融状态,形成直径30微米的液滴,从上面滴下来。随后一束大功率的二氧化碳激光击中这些液滴,把它们加热成高温的等离子体。然后这些锡离子(+8~+12价)迅速复合,释放出波长13.5nm的极紫外辐射,这些极紫外辐射被反射镜收集,通过一组反射镜聚焦,之后通过掩模/聚光镜片,最后送到晶圆工作台上。EUV还是有些不同,极紫外光已经不能使用透镜了(主要是不能使用玻璃等大分子材料),只能使用多层金属镀膜反射镜面。


关于高端光刻机的几个重点

EUV光刻机结构图


关于高端光刻机的几个重点

EUV光源原理图

B1、DUV之浸润式

如果光源波长难以提升(更小的波长),那么通过水的折射来压缩波长也是较好的方案。提升极紫外光源是比较有难度的,而国产稳定的193nm光源已经商用。193nm光波在水中的等效波长缩短至134nm,足可超越 157nm的极限,压缩比1.44左右,所以193nm浸入式光刻的研究过去十几年成为主流。通过掩模/聚光镜片之后,对于16纳米工艺芯片来说是可以的。

B2、EUV极紫外光

最新的EUV光刻机波长13.5nm的极紫外辐射,已经不能采用浸润式,这个波长在水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可能是光吸收问题太突出了,或者是分子干涉问题。同时也不能使用玻璃透镜了,只能是采用金属多层镀膜反射镜。EUV光的粒子性表现的更加突出,打在分子上就变成能量了。只能打在金属原子上面。EUV光刻机没有液体水,又回到了干式光刻,怎么说呢?极紫外光源是关键点。基本上都是采用激光轰击金属滴液,获得稳定的极紫外光源。

有了EUV光源我觉得两年时间怎么也都能完成实验进入量产,其它的事就看企业的领导力了,如果三天两月的人员跑掉/跳槽,那么搞八年都完不成实验。极紫外光源其实已经接近于辐射光了,一般都是需要轰击金属靶来获得这类辐射光源,无论怎样相比于X射线之类的强辐射,获得还是比较容易的。之后就是怎么让光源更加高质量/均匀/净化/聚光等。至于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液滴锡靶发生器的研究,这个非常专业,有兴趣的自己检索文献慢慢看。

C、精准重叠,如果单次的光源曝光不足,那么就采用多次曝光

由于DUV采用了浸润方式,激光功率其实也不能够太高,否则水会升温,那么单次曝光的能量可能就不足,采用多次曝光也就是必须的方式。

问题1,DUV光刻中,水会因此出现微弱的流动吗?这个还是看曝光引起的温度变化,所以控制曝光时间,降低曝光引起的温差,是很重要的测试项目。如果引起的曝光区间水温差控制在2度内,相信可以抑制水的流动。另外设备的温度控制一定要精准,ASML机器的温度变化控制在千分之一。另外水的温度也是控制在15度附近的低温区间,有利于抑制微弱的流动。这个也是只能多实验,看看15度附近的温度哪个更好。如果DUV曝光中微弱的流动抑制不好,多次曝光肯定是不精准的。这时候或许要降低曝光功率。所以DUV最核心的是温度的控制罢了,我们也不要对自研没有信心。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曝光晶圆工作台的静止精度,最好是完全没有电流完全的物理静止。别搞什么电动态平衡。只有物理静止才能真正保证精准重叠的多次曝光。(不知道如何实现?在运动定位完成后,通过MOS管把运动部件磁感应电流切断,保证运动部件物理静止无电流。)

其实光刻机晶圆工作台的运动精度只是一般,毕竟每个芯片方块都是需要切割的,这晶圆切割的精度想一下也知道不会多高,所以每个芯片方块边缘都会留有至少100微米的间隙从而方便切割,晶圆工作台配光栅尺的运动控制精度一般都可以达到2微米,余量还是很足够的。重点还是曝光精度而不是运动精度。

关键还是开始曝光流程之后,机器一定要位置非常精准,其实完全静止不动就是最精准的。然后是温度也要十分精准,最后就是抽真空,真空不够就超真空。

综合来说:

其实EUV光刻机也没有那么高不可攀,ASML搞了两年就量产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主要是极紫外光源(Cymer有非常详细的工作原理介绍),简单说就是激光打在锡滴上高温蒸发态电离出锡离子,然后锡离子更热后电子跃迁发出极紫外光。Cymer公司的三项关键技术是CO2激光器、锡滴发生器、极紫光收集器。

另外就是多层镀膜反射镜,这个精度确实要求很高,对于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玻璃透镜已经不能用了,只能用金属镀膜的反射镜,而且光路上不能有任何的大分子,所以必须抽真空。

为了鼓舞士气,我们来展望一下未来,超越EUV十年的X射线光刻机

B3、X射线

是否可以直接上X射线,这样光刻机的光源精度不是可以更高吗?想法是好,但是纯净/稳定的光源是否能够实现还是一个未来的大课题,另外就是光的强度不够,这个需要的X光功率可能比较大,这样整个光罩材料工艺、镜面材料工艺都是需要获得突破。短时间突破有困难。获得X光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高速电子轰击金属靶,所以还需要配一个高速电子加速器也是大工程。这么说未来的X射线光刻机多半是国家级的投入。(还好只是加速电子不是加速质子)

X射线主要问题还是穿透性太强,不知道什么金属材料能够实现比较好的反射镜镀层,或许可以试一试铂金。如果还没反射就被吸收了50%,每次反射的吸收率是50%以上,那么反射五次就没什么可剩下了。波长13纳米的极紫外光源,其实已经在X射线的边缘了(光谱上靠紫外光一侧),波长10纳米以下已进入X射线的范畴,X射线的波长约在0.001~10纳米之间。暂时其实也没有必要使用,将来光刻机或许会使用波长1纳米的X近紫射线来实现1纳米以下工艺的芯片。但是反射镜面的效率问题可能难于突破,如果是这样或许只能用更少的反射镜。

波长1纳米的X光的粒子性表现的十分突出,打在分子上就变成能量了。只能打在金属原子上面才能反射。需要超真空的光路环境,并且反射镜的金属镀膜材料也是非常苛刻,而且反光率不到50%,这样的未来超级光刻机难道只能不用反光镜吗?就算不用反光镜,聚光镜也是必须的,否则光纯度不够,掩模也要聚光镜来光刻在芯片上。那么如果只用五面反光镜/聚光镜是否可以到达1%的光路传输效率呢?当然我们考虑的波长1纳米X射线还是更像是极紫外光的特征,研发更好的反射镜还是有可能实现50%的反射率,至于镀膜材料可以按照EUV反光镜来测试一下参数,根据实验参数来判断如何改进材料。另外反光镜的数量相对EUV光刻机也是要减少一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