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按:今年一月,昆汀·塔倫蒂諾曾對外透露,他認為諾蘭的《敦刻爾克》是2010年代第二好的電影。此消息一出,可勾起了影迷們的好奇心,大家都十分疑惑在昆汀眼裡哪部電影又是最好的作品?


近日,在接受法國雜誌《Premiere》的專訪時,昆汀終於宣佈,他心目中近十年的最佳電影是《社交網絡》。他表示,大衛·芬奇在2010年拍攝的這部影片“可以打敗所有的競爭對手,編劇艾倫·索金無疑是最偉大的積極對話者”。


究竟《社交網絡》有著什麼樣的魅力,能引起昆汀如此的關注?今天我們向大家節選的文章來自於後浪電影學院圖書《美國電影美國文化》,作者約翰·貝爾頓教授在此書中就專門開闢一節論述《社交網絡》的敘事多義性,或許通過他的專業分析,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昆汀為什麼會做出如此篤定的判斷。


“約翰·休斯版的《公民凱恩》”


當大衛·芬奇開玩笑地把《社交網絡》比作“約翰·休斯(John Hughes)版的《公民凱恩》”

時,批評家抓住了這一點,開始尋找《社交網絡》與奧遜·威爾斯的那部傑作的相似之處(同時忽略了那些與休斯電影的相似性)。

批評家們搶著指出的主要相似之處包括:凱恩與扎克伯格都建立了強大的傳媒帝國、失去了他們心愛的女人(前者是艾米麗和蘇珊,後者是埃麗卡)、疏遠了他們最好的朋友(前者是傑德·利蘭,後者是愛德華多·薩維林)、積累了財富但是對錢一點不在乎,卻渴望那些在獲得名望和財富前所失去的東西(前者是玫瑰花蕾,後者是埃麗卡)。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社交網絡》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公民凱恩》

更重要的是,兩部電影都通過一系列閃回從多重角度展示了主角的羅生門風格,而不是解釋是什麼使他們做出這樣的舉動,強迫觀眾自己從零碎的甚至經常相互矛盾的信息中發現並瞭解。

馬克·扎克伯格是一個埋藏在電影中的謎,一個能被放在約翰·休斯電影風格語言裡的謎。他是不是一個混蛋?如果他是混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混蛋?

芬奇對21世紀電影中的最不良行為舉止的研究將馬克的不良行為舉止分成三類,分別如下:

I. 不良社交行為:從疏遠埃麗卡到創造“臉泥”(Facemash)

A. 在現實生活中是個混蛋

1.馬克侮辱埃麗卡

2.埃麗卡離開馬克

B. 在網絡上是個混蛋

1. 馬克在博客上再次侮辱了埃麗卡

2. 馬克創造“臉泥”

a.鳳凰俱樂部聚會

b.愛德華多的運算公式

c.埃麗卡的公開羞辱

3. 哈佛網絡癱瘓

C. 正義的車輪

1.法律證詞1號(愛德華多)

2.法律證詞2號(文克萊沃斯兄弟)

3.哈佛行政委員會聽證會

II. 並非哈佛的紳士:知識產權剽竊

A. 證詞的交替呈現,敘述“臉書”(Fackbook)的創立

1. 加勒比海盜:與愛德華多的夥伴關係

2. 迴避文克萊沃斯兄弟

B. “臉書”上線

1.將其中止(文克萊沃斯兄弟)

2.將其貨幣化(愛德華多)

3.將其擴充(馬克對埃麗卡忽視“臉書”的回應)

III. 非法接管:肖恩誘惑馬克並強迫愛德華多辭職

A. 肖恩:“這是我們的時代。”

1.肖恩和馬克有一樣的講話方式(“你甚至不知道這代表著什麼”)

2.帕洛·阿爾託:愛德華多不在時,肖恩侵入

3.維多利亞的秘密:“這是我們的時代。”

B. 愛德華多簽署他自己的死亡證明

1.馬克警告愛德華多已經被拋棄

2.愛德華多凍結銀行賬戶

3. 愛德華多返回簽署新的合併文件

4. 愛德華多罵馬克“混蛋”

C.馬克:“我是CEO,婊子。”

1.100萬名用戶

2. 肖恩在派對中被逮捕

3.法律證詞1號

a.馬克不是個混蛋,只是努力成為一個混蛋

b.一次又一次刷新對埃麗卡發送的好友申請。流行永不結束。


多重觀點


大衛·芬奇的《社交網絡》最顯著的結構特點是時間上經常出乎意料的轉變。電影有兩個主要的時間段,一個是從2003年到2004年圍繞“臉書”創建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另一個是在2008年,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被人起訴,起訴他的是前合夥人兼首席營運官愛德華多·薩維林和文克萊沃斯兄弟,他們聲稱馬克·扎克伯格創建的“臉書”偷竊了他們的理念,這兩個時間段經常相互切換。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在全長121分鐘的電影中,有37次鏡頭在雙方不同的法律證詞間切換。在第一部分的證詞中,愛德華多·薩維林是原告,而文克萊沃斯兄弟(或文克萊維)—曾經的拉丁語學者扎克伯格這麼稱呼他們—在第二部分證詞中是原告(在這部分證詞中,薩維林和扎克伯格是共同被告)。觀眾經常很難搞清楚芬奇剪輯的是哪段證詞,是薩維林的還是文克萊維的,觀眾會感到很混亂。在其他時候,電影從一段證詞跳到另一段證詞,使原被告的差別模糊不清,使人產生一種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案子其實是可以互換的感覺。

同時,艾倫·索金(Aaron Sorkin)的劇本原稿建立了對話鉤(Dialogue hooks,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的語句的聯繫),這些對話鉤維持了一種將過去與現在、一個原告與另一原告相結合的連貫性。

這樣的剪輯達到的效果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它迫使觀眾依照他們言行所導致的當下法律結果去觀察所有人物以及他們過去的關係;另一方面,它通過一系列經常出現的不同的觀點,打消觀眾對案件中不同辯論者的認同和同情,併為“臉書”的成立提供了基本行為模板。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我們被要求對電影提出的問題得出我們自己的答案。馬克是否由於嫉妒愛德華多被鳳凰俱樂部選中而做了那些事?是誰在《哈佛克里姆森報》編造了關於愛德華多和雞的故事,是馬克,文克萊維,或者是其他人?是誰叫來警察逮捕肖恩·帕克並破壞“臉書”聚會,是馬克,還是隔壁的鄰居?馬克是個混蛋嗎,或者只是努力成為一個混蛋?埃麗卡會回覆馬克朋友的好友請求嗎?電影留下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

馬克·扎克伯格的案件庭外解決的事實使得電影不需要進行任何意義的最終法律裁決或正式決定。這就是為什麼電影的結局—馬克不斷刷新埃麗卡的“臉書”主頁—完全符合電影拒絕歸納其主題的特質。


一個創意的集體創作者

如果法律辯論的基本問題涉及“臉書”的作者身份,電影似乎傾向於多重作者。

在第一部分,埃麗卡·奧爾布賴特是作為其“原動力”出現的,她拋棄馬克的舉動加速了“臉泥”的創立。在第二部分的結尾,她對“臉書”的無知刺激馬克決定將“臉書”擴大到哈佛之外。在第三部分的結尾,馬克對埃麗卡的求之不得成了電影的結尾,同時也是馬克在電影中一切行為的動機(埃麗卡相當於另一個玫瑰花蕾)。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愛德華多將棋手分類的運算公式為“臉泥”的成功做出了貢獻。文克萊維的哈佛連線計劃—一個“吸引想與哈佛男孩交往的女孩”的專門網站使馬克有了“將大學的所有社交經歷放在網上”的主意。達斯汀·莫斯科維茨—馬克的室友兼“臉書”的企劃官—是“臉書”主頁上所有重要信息如“關係狀況”和“興趣所在”的靈感來源。


肖恩·帕克不僅改變了“臉書”的名字(“丟棄定冠詞‘the’,直接就是Facebook,這樣更加乾淨些”),而且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最初抵制通過廣告賺錢的想法,並支持馬克關於其潛在價值的估量(“你甚至不知道這代表著什麼”)。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肖恩擴大了馬克的慾望(“100萬美元並不酷。你知道什麼才酷嗎?10億美元”),還勾勒了一個更酷的藍圖。他告訴馬克:“風險資本家想要說的是‘好主意,孩子,大人將接下你們的工作’,但這一次不可以。這是我們的時代。這一次,你將遞給他們一張印著‘我是CEO,婊子’的名片,這就是我對你的期望。”馬克在“臉書”的創立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在馬克和其他人關係的微妙轉變中,“臉書”的想法逐漸出現。

芬奇的電影試圖追蹤一個創意的建立,在這些完全不同的思想與相對抗的利益中間記錄它的成長。


一個道德故事

然而,關於這個創意的糾紛引申出了道德問題,並不是廣義的道德(好或者壞),而是小前提下的道德—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電影的鏡頭語言提到了以下行為道德:馬克的行為是否為他贏得了“混蛋”稱號?埃麗卡和愛德華多都是如此認為。瑪麗蓮·德爾比—被告兩年的法律夥伴—反而說他只是努力成為一個混蛋。成就一個如“臉書”一樣的幾十億美元的生意就需要一個混蛋嗎?瑪麗蓮同情地給了肯定的答案:“創造神奇需要一個魔鬼。”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馬克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驅使他從現實轉到虛擬的社交關係—“臉書”就是他未能與埃麗卡、文克萊維以及愛德華多恰當交往的產物。他與埃麗卡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他只能在“臉書”上和她成為朋友。


在他們起初的對話中,馬克告訴埃麗卡:“我不想要朋友。”但是後來他卻創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絡。索爾金的電影劇本暗示這是一個極大的諷刺。馬克是一個在社交上如此無能的人,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失去一個又一個朋友卻無能為力,直到自己孤零零地和電腦坐在一間空蕩蕩的房間裡,等待著看那些失去的朋友中能否有一個人回覆他的“好友申請”,這便是“臉書”背後的天才。

如果說《社交網絡》有道德視野,那麼這個視野是由大量的社會諷刺組合而成的。大衛·芬奇對作為傑出人才機構的哈佛大學的描繪充滿了尖銳的諷刺。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文克萊維兄弟是皮划艇隊和貴族精英組織“坡斯廉俱樂部”(Porcellian Club)的高級成員,起初被索爾金描述成“從A&F官網廣告上走下來的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之後被哈佛校長拉里·薩默斯嘲笑為看上去他們想賣給他一件“布克兄弟製衣”(Brooks Brothers)。

薩默斯以最容易受到諷刺的目標出現,他妄自尊大(他的個性在一開場他的電話通話中被介紹出來,“黑暗就是因為光的缺席,這個案件的愚蠢是因為我的缺席”)、輕率並總是不恰當地諷刺別人。

哈佛的男生最高等級俱樂部裡充滿了玩脫衣撲克和在桌上半裸跳舞的女生,彷彿古羅馬酒神節一般。窮人們得不到好的,猶太兄弟會舉行的不受歡迎的舞會只有那些不會跳舞的亞洲女生會參加。如馬克提到的,加勒比之夜描寫的是尼亞加拉大瀑布而不是牙買加著名的敦斯河瀑布。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書呆子也沒有逃脫被諷刺的命運—未來“臉書”的程序員被迫一邊喝著傑克·丹尼威士忌,一邊黑掉一個網站服務器,使網絡癱瘓,寫 10 行代碼。

馬克也許是一個混蛋,但是,他也被其他一些似乎同樣非常努力想成為混蛋的人所包圍。

在電影《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1999)中,芬奇諷刺了一代被消費文化所閹割的白人男性。而在《社交網絡》中,諷刺的目標是典型的哈佛大學生,他們在學術能力測驗(SAT)中獲得了1600分,並努力想知道他們怎樣才能在數以千計同樣優秀的同學中顯揚自己。當每個人都是天才時,一個人怎麼才能獨佔鰲頭呢?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社交網絡》非正統的主角讓自己嶄露頭角的方法是接受大眾文化,併為其設計一個非排他性的、擁有來自207個國家超過5億用戶的“精英俱樂部”。


本文摘編自《美國電影美國文化》(插圖第4版)

配圖來自網絡


《社交網絡》為什麼是近十年最佳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