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作者: 创建日期:2020-10-14 来源:天中晚报客户端

摘要:


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 高琳琳

杨埠打花棍早在平舆县杨埠镇大朱、夏庄一代,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俗称“花棍舞”,棍子因在舞蹈时使用而得名。

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花棍”是有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制成,中间有几根铁轴连着, 每个穿上十几根铜钱,舞蹈时用棍子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发出唰唰的响声,又称“唰叽子”。

杨埠打花棍最早源于道光年间乞丐讨饭,邢老路在河北一带经商,生意不景气,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打花棍技术,由于他勤奋好学,又很聪明,所以,很快掌握了花棍舞的全套技艺,由于闹灾荒,讨饭的贫民百姓越来越多,三五成群。

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讨饭时,他们手拿棍子,据说是打狗用的。边唱边跳,有时还舞一下棍子,以讨主人的怜眠之情,俗称是“唱门儿”,随着“唱门儿”的形式不断丰富“花棍舞”产生了,起初用来打狗用的棍子经过改制,就变成了“花棍”,其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节奏拍打,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精心改编,就形成了传统的民间舞蹈,这些舞蹈经常用来在节庆、庙会上进行表演。

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杨埠花棍舞没有独立的伴奏音乐,乐器最早是以丝竹唢呐为主,一般以一些民间小调为音乐进行伴舞,旋律优美,演奏者与打花棍表演者辅唱相合,委婉细腻,时而刚进奔放。舞蹈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自强不屈,拼搏向上的伟大奋争精神。

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如今,杨埠打花棍在传承人邢玉兰的带领下,打花棍爱好者已发展100多人,他们利用农闲时节和节假日进行公益演出,多次参与县市举办的文化活动,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六十三——杨埠打花棍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