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随着中国各地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一些经济发达、基础较好的县市,一些村子的土地流转率甚至超过99%。此外,从过去两年农业补贴调整的方向来看,国家对中等规模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扶持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大规模种植家庭从中受益。

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翘首期盼中国的大农场农业模式,觉得:美国的大农场农业,才是真正的农业;美国的大农场,就代表着农业的发展方向。从实际情况看,实现土地的统一耕作也确实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依靠个体农民实现大的发展是困难的,依靠农业每年要挣更多的钱是困难的,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也是困难的。在农业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小规模种植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将被淘汰。

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那么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一定会走向美国式的大农场经营模式吗?

先来看看美国农业的现状:

美国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约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6公顷。美国的务农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并且非租赁农场主对自己的土地有绝对的私有权,并受法律保护。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

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同时,美国农业生产具有高度机械化的特点。目前,美国农业机械技术已经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精准农业技术开始在播种、施药、施肥等领域产业化应用。

美国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非常高。美国农民普遍受12年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0%以上,大部分都至少有本科学位,还要学习大量的市场、管理甚至物流、金融、法律和环境的有关知识。而且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操作使用各种复杂的农业机械。

从美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大农场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条件:

1.地广人稀,农场主对土地拥有绝对的私有权。

2.机械化程度高,大量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3.农民要有较高的技术知识和能力。

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现状,而且,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的41.33%,且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水田少、旱地多,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再者由于自然灾害、耕作方式、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害。

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因此,我国农业照搬大农场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其农业生产模式应该是形式多样,走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发展的道路。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也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承包权长期稳定有利于保证农民利益,使用权的流转可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创新各种农业经营体制是农业增效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未来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会走向大农场经营吗?

总之,高产、高效、多样、丰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既要保证粮食的总产量,又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就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