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因為每個字都有豐富的含義,所以相差一字,往往就會謬之千里。這也是許多國外朋友學習中國漢字時最苦惱的地方。

孔子,作為聖賢之師。其一言一行,被編撰為《論語》傳至今天,乃是真正的聖賢書。不過,隨著“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越來越少,讀得也越來越囫圇吞棗,對書中的諸多句子也開始斷章取義。

子曰:“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單看這句話,似乎牽扯到了“老人”這個群體。

後世之人多說“老而不死是賊”,兩者斷句不同,那麼意義又差了多少?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老而不死是賊”的深層含義。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老而不死,是為賊

該句出自《論語》,是孔子訓誡一位老人時所用的言語。這位老人名叫原壤,是孔子的發小,孔子對自己的這位發小一直很照顧。

原壤母親去世時,孔子特地過去幫忙清洗棺木。卻沒想到理應最悲痛的原壤,卻在敲著棺木唱著歌,說那“狸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大概相當於土味情歌。

孔子聽後,念其是老朋友,相識多年便沒有發火,而是當場離去。之後,孔子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卻沒想原壤又來見孔子,二人見面時,原壤岔開雙腿坐在地上,這可把孔子氣壞了。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孔子憤怒斥責道:“幼而不孫(遜)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意思是:小時候不懂得長幼有序、尊重兄弟愛護長輩。長大之後,也沒有任何成就,一輩子庸庸碌碌,如今到老了卻還沒死,簡直就是個禍害!

事實上,這樣的老人很多,或者說這樣的人生很多。一代家風的形成,需要家族幾代人的努力和傳承。

小時候不懂得兄恭弟親,不知道敬畏,長大後自然難以與人相處,甚至連家裡的親戚都沒辦法與之好好相處。

臨到老年,寄希望於自己的子孫後代。做事、做人不講規矩、無理蠻橫、倚老賣老,只會給後代子孫添麻煩。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人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若是原壤這樣的老人,一事無成,還不注重生活品質、更不懂禮貌,難與家人和諧相處,造成子女家庭生活不睦。對於子女來說,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老而不死是賊

“老而不死”,又稱“老不死”,是對老人不敬的稱呼。單從年齡上說,“老而不死”是好事,總好過成為一捧黃土要強。誰還不曾年輕過,大概無論是誰,都沒有想過自己晚年的情形。

賊,有很多種。如偷取錢財的普通賊,偷人芳心的偷心賊,偷取天地間冥冥氣運的偷天賊等。“老而不死是賊”,大致可分為三種賊。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第一種,偷取天地歲月、瞞天過海。過去人過五十歲後,便不能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年齡,如果非要提及,一定要報小些,生怕老天爺知道,隨便降下個徵兆,便要奪人性命。

有的老人就經常自嘲自己“老而不死是賊”,人大多是怕死的,生死間有大恐怖,雖然人生天地間,總有生老病死,大多數人都已接受這一自然定律。但是,如果能將至親滯留在身邊,又有誰不願意呢?

向老天爺借命,當然是不切實際的,主要是為了圖一個心理安慰,要更有勇氣的活下吧。晚年,並不是人等死的階段,也可以是新興之地。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第二種,精明能幹、經驗豐富。說一個人非常精明,做事會精打細算,就說這個人“賊精賊精的”。

倘若家裡的小孩日常跟爺爺奶奶在一起過,時間一長,就會發現爺爺奶奶帶的娃處事相當老練,雖然看著搞笑,但不得不承認他們想得正確,只不過對孩子而言有些過早 。

老人作為過來人,活的越久,經歷的事就越多,知道的東西就越多。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有時候在老人的智慧下,便能輕鬆度過人生難關。

孔子說“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是“賊”?是對老人的偏見嗎?

第三種,禍害賊。這樣的老人一般都會被子女嫌棄,與孔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 ”同義。為老不尊,做人不講究, 只會給家人增添麻煩,導致家庭不睦 ,成為家庭的累贅。

結語:

古語:“老而不死,是為賊”就介紹到這裡,隨著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我們國家,老年人口會越來越多,許多新生代的子女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作為父母,縱然身體老邁,也不應該給子女增添麻煩。用過來人經驗、智慧幫助子女少撞南牆,多度難關,這樣才能不辜負“家中一寶”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