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近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發生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目前

已造成8人死亡,另外一人還在搶救中。據悉,中毒的9人為親屬關係,只因都食用了酸湯子而中毒。昨日,黑龍江方面傳來消息: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採樣檢測後,在玉米麵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那麼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呢?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A)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食入該毒素汙染的食物可引起人或動物中毒,重者可致死亡。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麵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米酵菌酸中毒的發生要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在那時,我國一些地區就時不時發生因食用酵米麵食品造成中毒的事件。

酵米麵是用玉米等穀物加水浸泡,使其充分發酵後撈乾磨成溼粉,製作成各種地方特色食物。當時受條件所限,這些中毒事件的原因始終不明。

20世紀30年代國外從引起人中毒的椰子發酵食品樣品中提取出該毒素,並對該毒素的理化性質和致毒機制進行了大量研究,近年來米酵菌酸又作為研究抗腫瘤疾病和細胞凋亡的一種工具試劑來使用。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科學家從酵米麵中毒樣品中分離出一種稱為“酵米麵黃桿菌”(Flavobacterium farinofermen-tans no sp)的食物中毒菌,其產生的外毒素-酵米麵黃桿菌毒素A(簡稱黃桿菌毒素A,flavotoxin A)現證明即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米酵菌酸,化學名為:3-羧甲基-17-甲氧基-6,18,21-三甲基-廿二碳-2,4,8,12,14,18-七烯二酸。

米酵菌酸作為酵米麵中毒和銀耳中毒的病原菌產生的毒素之一,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是椰毒假單胞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謝產物。臨床症狀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脹等,重者出現黃疸、腹水、皮下出血、驚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腦腎實質性器官損害症狀。動物實驗亦表明,米酵菌酸主要作用於肝、腦和腎等實質性臟器且以細胞內的線粒體最為敏感。國外有研究表明米酵菌酸作用於胰腺β細胞抑制葡萄糖引起的電活性而造成高血糖,此後又可轉為低血糖,嚴重者出現低血糖昏迷。米酵菌酸除對線粒體有破壞作用外,還可使部分巰基酶失活,因此解毒時可使用L-半胱氨酸等巰基化合物恢復由米酵菌酸所抑制的巰基酶活性,減輕或解除米酵菌酸的毒害。此外米酵菌酸具有抑菌作用,對黴菌、酵母及某些細菌均有強烈的抑制和殺滅作用,12.5μg量的BA即可在平板上形成明顯的抑菌圈。


食物中毒

1. 汙染的食物種類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米酵菌酸是發酵玉米麵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見的食品有糯米麵湯圓、吊漿粑、小米或高粱米麵製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潮溼、陰雨的天氣,再加上儲存不好,椰毒假單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長繁殖,吃了這種食物就會發生中毒。米酵菌酸耐熱,一般烹調方法不能破壞其毒性,但日曬兩日後可去除94%以上變質銀耳中的毒素。

2. 中毒表現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進食後2~24小時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重者可出現皮膚黃染、肝脾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體溫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達40%~100%

3. 急救措施

立即手法或藥物催吐,催吐後口服活性炭,並儘快到醫院治療。凡與患者吃過同種食物的人,不論是否發病,一律送往醫院觀察、治療。

4. 中毒預防

嚴禁用浸泡、黴變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製備發酵穀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禁止出售發黴變質的鮮銀耳。學會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正常幹銀耳水泡發後,朵形完整、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變質銀耳不成形、發黏、無彈性,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有異臭味。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銀耳的基底部。


米酵菌酸的毒性最早認為是干擾糖代謝,以後人們一直研究其機制。1959年Welling等通過動物試驗發現BA可抑制丙酮酸、α-酮戊二酸和蘋果酸的氧化,對磷酸化過程的抑制更為明顯。1970年Henderson以大鼠線粒體為材料證明了對氧化磷酸化的抑制部位不在呼吸鏈,而是線粒體膜上的ADP轉運過程。Weidemann發現米酵菌酸增加ADP與線粒體內膜的親合力,阻斷ADP轉運。Lauquin則證明米酵菌酸在線粒體內膜上與ADP載體形成複合物。於是吳洪娟等認為由於米酵菌酸與腺嘌呤載體ANT(電壓依賴性陰離子通道)的結合,成為ANT的特異性非競爭性抑制劑,阻礙了ADP與ATP在線粒體內膜的交換,使ATP生成減少或消失;由於缺乏ATP,細胞膜上的離子泵不能發揮正常功能而效率低下,引起細胞內水鈉瀦留,細胞水腫;線粒體內膜依賴ATP的機制停止工作,造成水鈉瀦留,從而引起線粒體腫脹,嵴變短、模糊直至消失。作為細胞內進行呼吸作用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及細胞內主要的供能器官—線粒體,它的功能消失必將導致細胞、機體的死亡。


以往發生過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2014年7月

雲南省文山市發生一起20人中毒(其中6人死亡)事件,中毒者表現為發病急,噁心、嘔吐、頭痛、頭暈、乏力、意識不清、昏迷等,中毒食物為湯圓(吊漿粑),對剩餘吊漿粑(乾粉)、生湯圓和熟湯圓以及製作剩餘的吊漿粑等4份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4份樣品均檢出米酵菌酸。

2015年1月9日

非洲莫桑比克的一個村莊約230人(其中75人死亡)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精神異常等中毒症狀,調查發現與飲用非洲酒有關(從非洲酒中檢測出米酵菌酸,從非洲酒的製作原料玉米粉中檢測出椰毒假單胞菌)。

2018年7月29日

浙江金華有一家三口進食了浸泡2天的黑木耳出現中毒症狀,其中一7歲女童出現多臟器衰竭。疾控部門從中毒患者的血液中檢測到米酵菌酸,在剩餘的幹木耳中未檢測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2020年7月

廣東省揭陽市發生一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可疑中毒食品為粿條。

預防中毒

1、嚴禁用浸泡、黴變的玉米制作食品。家庭製備發酵穀類食品時要勤換水,保持衛生,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製作、不食用酵米麵。

2、不食用變質、發黴的木耳和銀耳;幹木耳和銀耳泡發時應使用乾淨的水和容器;現泡現吃,泡發時間不宜太長,且儘量不要剩餘。

3、學會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正常幹銀耳水泡發後,朵形完整、較大,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變質銀耳不成形、發黏、無彈性,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有異臭味。發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食用前要摘除銀耳的基底部。

4、購買溼河粉、溼米粉、粿條等食品時注意看保質期和貯存條件,如超過保質期則不要購買、不要食用;看外觀,注意有無黴變或色澤改變等;每次少量購買,儘快食用,如暫不食用或有剩餘應放冰箱貯存,但不得超過48小時。

“米酵菌酸”究竟是什麼?


注意:米酵菌酸極其耐熱,即使是100℃的開水也不能破壞它的毒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