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視“冷門”學科的價值

近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呼籲全社會對冷門學科的價值要有更充分的認識。同時指出,潛心從事基礎學科研究,坐得住冷板凳,將為提升國家文化自信和科技實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事實上,很久以來,現實生活中總有人質疑“冷門學科有什麼用”,其中一些高考學子削尖腦袋報考名校“熱門”專業而放棄所謂的“冷門”專業,就是明證。甚至,今年暑期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曾一度引發社會熱議。透過諸多新聞,我們應該冷靜思考,何謂“冷門”學科?發展“冷門”學科的價值何在?怎樣才能讓“冷門”不冷?

很大程度上,人們喜歡將那些市場趨於飽和或市場需求量較小,生源數量和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的學科視為“冷門”學科。也有不少人將那些處於學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非核心位置,在同類競爭中處於劣勢,並逐漸萎縮或被撤銷的學科視為“冷門”學科。特別是近年來,我國不少大學根據現實發展需要和勞動力就業市場狀況變化,增設了瞄準市場需求、應用性強的“熱門”專業,而撤銷了一些“進口不旺”“銷路不暢”的“冷門”專業。在這一動態調整過程中,那些原本生源就少、畢業生就業面窄或市場敏感性不強的學科,變得越來越萎縮。但如果任由這些“冷門”學科自生自滅,不但會影響文化積澱、民族記憶與歷史傳承,更會深入影響我國諸多基礎學科理論的研究,進而延緩尖端高科技的研發與突破。

任何學科都是多元文化體系的一部分,都具有獨特的歷史貢獻和社會價值。學科的劃分不僅要看短期的市場需求,更要綜合兼及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以及人民生命健康等多方面因素。不是所有的學科和專業都可以用物質或金錢來加以衡量的,尤其是那些涉及精神或是文化層面的專業和領域。它們看上去似乎很是“冷門”,卻關乎到一個國家與民族走向未來的精神根基。

當前,受就業率、工資待遇、工作性質、工作安全性、穩定性、職業成長空間和發展潛力等學科吸引力指標的影響,加之傳統的社會認知偏見、社會媒體宣傳與網絡輿論的負面引導,不少“冷門”學科遭遇更大危機。比如,基礎性“冷門”學科的社會和市場價值被忽略,其相應的地位和權利遭受削弱;與“熱門”學科相比,“冷門”學科建設處於先天資源有限、後天資源受到擠壓的尷尬境地,科技資源配置過多向“有用”學科方向傾斜,學科發展生態環境出現嚴重不平衡。因此,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讓“冷門”學科不“冷”,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和科學的眼光。

首先,應高度重視“冷門”學科的人才培養。高校學科建設及其優化的根本動力與落腳點是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優化學科建設結構和佈局”,保持整個學科生態體系的均衡發展,使每一門學科的價值和作用都得到充分發揮。“冷門”學科人才的培養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出發,充分發揮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形成穩定的“冷門”學科學術梯隊,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革“冷門”學科和專業的教學模式。

其次,要提供“冷門”學科生存發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要對從事“冷門”學科研究者提供切實的生活保障、科研保障和相關獎勵,讓這些工作者在良好的環境下充分發掘冷門絕學的文化價值;另一方面,要破除構成學科壁壘的體制機制,建立協同推進的學科扶持體系,推動政府政策導向、高校育人與研究價值以及社會廣泛支持的多主體參與共建,促進“冷門”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當然,互聯網時代下,“冷門”學科的發展要學會與時俱進,竭力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媒體技術的賦能作用,助力“冷門”學科尋找新的增長點,並大力鼓勵人們勇敢追求“冷門”學科領域的學術夢想。

(作者系天津外國語大學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13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