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遇到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像遇到一個知交,他好像會進入到你人生經驗中很多的層面進行觀照,而不只是擁有一個漂亮的外殼。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近日米蘭時裝週最奪人眼球的,當屬肖戰參加Gucci秀場的那身別具一格的搭配。粉絲們起先炮轟Gucci對偶像太隨便,後來知道品牌方非常重視偶像,提供的都是重磅行頭之後,就開始懷疑造型師的審美,最後只有說幸虧“顏值”拯救,這評價非常真實,稍後具體說。

與粉絲們拍腦門擁護偶像及吐槽搭配醜同時進行的,是設計圈和時尚圈不少專業人士對這身行頭的讚賞,無論是撞色的衝突與協調,復古的細節與考究以及品牌的自我主張,都在這身搭配裡體現得非常劇烈,沒錯,“劇烈”。

這是為什麼呢?大眾與專業之間給出的意見如此不一致,而在藝術領域,這個現象也屢見不鮮。

朋友曬出關於寫字的火熱抖音,這個視頻展示的是一位流浪漢在街頭寫字,標題為: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評論數萬,幾乎一邊倒的讚揚流浪漢的街頭字是超過書法大師的,至少流浪漢的字體端正好看,而很多藝術大師的字是看都看不懂。圈內專業人士對此類甚囂塵上的抨擊習以為常,都默默嘆氣。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好看嗎?

這個現象和肖戰米蘭時裝週的戰衣爭議遇到的核心問題其實非常類似,那就是站在藝術的角度,尤其20世紀現代派藝術興起後,好看以及好像都早已不是一件藝術作品最主要的價值了,但對圈外人而言,這個漫長審美多元的演變過程太遙遠,好看則是他們與藝術能愉快溝通的最直白的語言。

俄形式主義重要代表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複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之創造的方式。”

直白翻譯可理解為:好看的不如耐看的,耐看的不如耐人尋味的,一“耐”就是拉長人們與藝術交流的時間和過程,一“味”就是讓人們深入到藝術的價值核心中去感受“神交”的愉悅,人們難以在習以為常的熟悉事物中察覺到這種美麗,所以藝術常用陌生的手段去呈現表達藝術思想,在人們重新認識它的過程中愛上藝術。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好的藝術作品需要與觀賞者拉開距離

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認為藝術只有與人的現實拉開距離才會給人以審美感受,距離太近容易讓實用的動機壓倒美感,距離太遠又會讓人們遠離它,所以不即不離是藝術的一個最好的狀態。而把握自己的藝術作品和觀賞者之間適當的距離位置,這是創造者原本應該最擅長的事情。

創造這種距離的方法非常多,最常用的就是“陌生化”,製造讓觀賞者意想不到的形式來吸引並引導他們進入。

自2015年Cucci新任創意設計總監亞歷山德羅·米歇爾(Alessandro Michele)上任至今,Cucci一路開掛了一樣重回時尚的中心,正位逆襲。這位設計總監的創作理念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他抓住了Gucci品牌靈魂的精髓,我認為就是“碰撞”,從象徵性的紅綠織帶開始,這種碰撞的理念就一直出現在米歇爾的創作中。時代的碰撞,元素復古與現代的碰撞,風格宮廷與街頭的碰撞,甚至還有文化的碰撞,一層一層密密麻麻的體現在秀場安排的每個環節裡,服裝妝容表情設計,元素糅合裡,最後產生聚核般的效果震傻時尚圈。今年秀場的精神病院式突破自我的開場,2018年手術檯解剖式的元素重構,從理念到設計都永遠有說不完的話題。

有說不完的話題並且認可的居多,是一種藝術形式成為時代記憶並向前進步的最好證明。任何新的藝術作品從出生到認可無不是充滿了無限的爭議,或者時間的沉寂。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碰撞”本身就是集合了時代熟悉的元素和意外結果的一種手段,熟悉的元素會拉近觀賞者認識藝術作品的距離,而碰撞後產生的陌生而意的外結果呈現則又恰好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這不正是一種“若即若離”的藝術的理想距離嗎?

肖戰米蘭時裝週秀場的行頭雖然第一眼大眾很難接受,但是細節觀看,他的搶眼度非常高,完美體現了Cucci理念,核心的品牌元素全部融匯其中,真的很受重視了,我甚至覺得就連他那張漂亮帥氣的臉都被設計在其中,產生了一種奇妙的高貴和拘謹的碰撞糅合,肖戰沒有酷酷的把外套釦子解開,帥氣的背起那款“大媽包”,我反而覺得這種一絲不苟認真的神態處理簡直妙極了,將所有的衝突收斂在扣住的西裝外套和貌似“土土”的揹包裡,有一種秩序的控制。

被爭議是藝術作品的宿命

一件藝術作品被爭議,就像一個明星被爭議一樣是難以避免的宿命。

布洛說:“藝術作品能夠感動我們,它的感染力的強度如何,似乎是與它與我們的理性和感情的特點,以及與我們的經驗的特殊性互相吻合的完美程度如何直接成正品的。“也就是說,觀賞者能夠認識、理解或者體驗藝術作品並形成情感的契合,才有可能建立起審美關係。

朱光潛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假設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顆古松。你脫離不了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顆做成什麼價值多少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覺知到的只是一顆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畫家只在聚精會神觀賞她蒼翠的顏色、盤曲如龍蛇的線紋以及昂然高舉、不受曲撓的氣概。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藝術也是有專業壁壘的,破壁的途徑是儘可能找到共同的經驗體驗,儘管這樣,也依然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審美,順利獲得認可。

那麼,藝術家們通過什麼方式去尋找更普世的經驗價值呢?有幾種手段可以實驗,一是從時間的距離上去尋找已經成為經典即在現代也已經有文化受眾傳承的符號、元素,這也是復古元素創新流行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是文化碰撞的結合,讓不同的圈層元素進行藝術行為的糅合再造,再造處理的過程中如何發生精神上的化學反應,不同而和,是藝術家需要完成的任務。第三用新的材料、色彩、呈現等形式去表達情緒,人類情緒上的共鳴感永遠是最高的,而這種新的形式要滿足讓人們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則是對藝術家的挑戰。

瞭解一件藝術作品過程有時候好像瞭解一個人

我們都喜歡第一眼好看的人,好看的人總是能讓更多人剛開始多看一眼。但“日久見人心”,能否與人成為朋友,成為知己但靠外表是難以達到的。如果一個人好看,但是內心世界單一枯燥不好,你多接觸就會覺得寡淡無味。有的人相貌平平,但是接觸後發現性格學識人品都讓人舒服,你也會越來越欣賞他,甚至從他那裡反射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獲得更多能量。

由肖戰的Gucci戰衣爭議現象,淺談藝術審美的圈壁壘

藝術作品也是,觀賞者觀看的過程中如果第一眼很美,會很容易獲得“路人緣”,這個第一眼要符合當下主流審美觀,但如果多看幾眼甚至買回家掛起來天天看的話,只有第一眼美會讓你很快厭倦,好的藝術品陪你的時間會很久,常見常歡喜,或者越來越難忘。

但對藝術創作者來說,要創作出“第一眼”就很美的作品,往往無形中先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就是先“入俗”,如果創作完成時還沒有達到“出俗”的效果,那就很大程度限制了作品的高度,失去了一件藝術作品的時代導向作用,而成為“生活的模特”。

而對非專業領域的觀賞者來說,缺少“路人緣”的美,就相當於缺少了認識和了解這件藝術作品的動力,鑄造了一個讓欣賞者自主跨越的認知壁壘,這個壁壘如何打破當然是專業人士需要面臨的問題,也無休止的爭議就是解決問題的嘗試必須付出的代價,它至少會比沉默的遺忘要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