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发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国情结

‘What you or I think is not important.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truth’ ---Willem Einthoven

扒一扒心电图发明者的身世

在医学史上可以与X线的发现和应用相媲美的发明只有心电图。心电图发明以来,因为其实用、无创、简便、准确和廉价等特点在临床广泛应用,已经拯救了无数的人生命。所有划时代的发明背后都有一个灵感闪耀的天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位被称为“心电图之父”的天才--荷兰医学家威廉·艾因特霍芬(Einthoven)。他因为心电图的发明获得了1924年诺贝生理学及医学奖。

威廉·艾因特霍芬1860年5月21日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的一个大庄园里,当时印度尼西亚属于荷兰的殖民地,他的父亲是爪哇岛中北岸海港三宝垄市部队医院的一名医师,是西班牙裔犹太人。但是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 4 年后其母亲带着她的六个孩子搬迁到荷兰的乌得勒支市。

艾因特霍芬回到荷兰后,1879年入乌得勒支大学医学院。师从病理学家及眼科专家F.C.杜德氏教授,杜德氏毫无保留地对艾因特霍芬言传身教,将自己珍贵的研究资料送给了他,并且再三对他说:目前科学界对心脏研究得还不够,希望你以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艾因特霍芬听从了恩师的建议,开始了对心脏的研究。1885年艾因特霍芬获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来到莱顿学院,任病理学教授,进一步对他的课题进行研究。1887年,沃勒首先研制出记录生物电的仪器——毛细管电位计,记录了人类第一份心电图。但是,该电位计测量瞬间变化的生物电,诸如心电的效果很不理想。为了探求心电电子描记器的机械原理,艾因特霍芬转入物理系苦苦钻研。1901 年 Einthoven 设计的弦线式电流计问世。1903 年他首次发表了“一种新的电流计”的论文,并获广泛承认。1906 年他提出双极导联的概念和等边三角形学说,立即得到公认。1908 年他发表了“心电图新认识”的论文,阐述了他记录心电图的临床经验轰动世界,一举成名。之后的心电图不断地被改进,直到1942年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发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国情结


心电图发明者埃因霍特芬的中国情结

对于这些天才我们总想从他们身上发现点什么以便我们可以离他们更近一些。他天才的智慧、非凡的才能是我们所不能及,但是有以下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学习。

勤奋,眼科学专业毕业的他,其后的研究范围涉及呼吸器、神经、生物电以及遥控技术等,专研各类相关学科:物理学,生物学,电学,正因为跨学科的渊博知识才蹦出无数的灵感并成功实现,没有被自己的专业知识所限制。

谦虚,即使后来名满天下的时候,常常自喻为“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教授,虽然在工作中尽职尽能,但有时还是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在接待访客或在会议期间与其他科学家相聚时,不论对方的年龄和职位如何,他总是非常友好,礼貌相待。

分享,他在诺贝尔获奖演讲结束时说“心脏病的科学进入了新的篇章,它不是靠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许多天才的科学家,超越了任何政治藩篱,潜心专研而成。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了科学的进步,为了达到造福于深受疾病折磨的人类的目标,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他总是把众人的功绩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看成是战斗队中的一个成员。因此还将1924 年诺贝尔奖金的一半赠送给已去世的技术员的亲属。

艾因特霍芬的中国情结

艾因特霍芬的父亲在他6岁时候去世,年幼的艾因特霍芬是由一位中国阿妈洪氏带大的。1864年艾因特霍芬进入上海的法童公立学校,上了6年小学。他还独自随洪妈去她的广东老家住了一段时间。在艾因特霍芬17岁时,洪氏据说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据说这一定程度促进他从病理学和眼科学转而攻克心脏病方向。在自传里,艾因特霍芬编译了不少广东童谣,表达了对中国的特殊好感。1925年,艾因特霍芬曾重回印度尼西亚,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洪妈。两年后,67岁的艾因特霍芬因腹部肿瘤而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