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代表中國超市?

俊哥h


本土超市無時無刻不在積蓄力量,希望在零售鉅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商超重新洗牌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故事在中國零售市場上不斷上演。

24年前開始入華的商超外企們肯定沒有想到,中國市場的複雜程度和競爭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巨頭們無論擴張到哪裡,都會遇到全國性或區域本土超市的狙擊,在全國是華潤萬家、大潤發,在江蘇是蘇果,在四川遭遇紅旗,在浙江、上海則為華聯,在廣東又被新一佳、人人樂輾壓。

面對外資超市的強勢進攻,永輝創造性地摒棄一般超市主營服裝、日用品、家電的模式,建立起以生鮮為特色的超市和連鎖店,並將選址定在居民區、次幹道及城鄉接合部,定位瞄準定位以家庭主婦、上班族為主要客戶群。避免與巨頭的正面衝突。

這種選擇,為永輝後來在業界的成就打下了基礎。

2010年12月15日,永輝正式登陸上交所掛牌交易,這一年,永輝超市實現經營收入123.17億,憑藉獨特的“生鮮模式”,對上游供應商的控制力和議價力,永輝具備持續快速擴張的能力。


和外資超市將火力集中在一線城市不同,大潤發在二、三線市場默默佈局,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完成了對家樂福的超越。

2009年,大潤發營收335.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04%,獲利10.42億人民幣,同增38.9%;2010年,中國大潤發營收為人民幣404.3169億元,同增20.5%,其取代家樂福成為中國大陸零售百貨業冠軍。

2010年5月,大潤發挺進北京。

就在這一年,家樂福中國走到了十字路口。當年7月,家樂福西安小寨店關店,這是家樂福第一次關閉在中國的門店,但這僅是開始。


本土勢力崛起對市場份額的切割還是其次,來自電商與互聯網的打擊讓傳統商超亂了陣腳。自 2011 年以來,隨著阿里、京東等電商相繼強勢崛起,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讓傳統超市變得無所適從。

從2010年起家樂福中國的收入和門店數量開始進入下降通道,2010年開始陸續在中國關店, 2013年-2015年三年關店數量達30家。2018年家樂福中國再關店19家。

有媒體統計,近三年多以來,沃爾瑪在華關閉了70餘家門店。

2011年-2015這五年時間,線下商超是受互聯網電商衝擊的“受傷者”,與線上是對峙的競爭關係。擁抱電商,成為當時傳統商超迫不得已的求生之路。

高鑫在投入阿里懷抱之前,曾獨立運營圍繞飛牛網展開的電商業務三年多時間,燒錢達10億元人民幣以上,最後還是暗淡收場。

沃爾瑪曾有過獨立電商業務的嘗試,但是幾年下來也一直沒擺脫燒錢虧損的局面,最後不得已將全資持有的1號店賣給了京東。

自建電商平臺起步較晚的家樂福,雖然一直苦苦堅持,但是進度也非常緩慢。

面對頹勢,集體換帥成了2012年家樂福、沃爾瑪、樂購和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的主題詞。外資零售企業也開始從中國撤退。2014年,英國樂購從中國市場撤離,將所有門店注入與華潤萬家成立的合資公司,僅餘合資企業20%股權。

泰國首富旗下的卜蜂蓮花,曾經連續5年虧損,2017年剛剛靠裁員扭虧,2018年又因為商譽減值虧損近3億。

家樂福業績下滑,沃爾瑪、麥德龍勉力維持,他們都被傳出過賣身或投靠中資巨頭的傳言。如今傳言逐一得到驗證。

虎落平陽被犬欺,此情此景預示著外資超市已經從高高的神壇落下。

最近幾年,外資大賣場關店的消息不斷見諸報端,外資超市也在尋找機會斷腕自救。

在過去的三年半中,沃爾瑪在華關閉了70餘家門店,但其開店速度同樣不容忽略。

根據沃爾瑪此前提供的數據,2018年沃爾瑪新開了21家大賣場,4家山姆會員店以及8家“惠選”超市門店。僅大賣場開業的數量就與當年關店數量相同。

在大賣場業態式微的大環境下,傳統商超只有及時轉型推出更適合當下消費習慣的業態才是發展的長久之道。

當然,在這一輪洗牌中,本土超市也並非以大獲全勝的姿態而存在。


誕生於上海的農工商超市,早年力壓大潤發、沃爾瑪,躋身中國連鎖超市五強,其超市數量長期超過3000家,僅次於聯華。但是,近年新聞網站上關於農工商超市的新聞只有一種——關店。

農工商超市2016年位列中國連鎖超市第九位,門店已縮水至2300家;2017年,農工商不僅退出十強名單,甚至直接在連鎖百強榜單中消失。



家大業大的巨頭尚能不斷試錯尋找出路,很多本就處於弱勢的超市賣場只能在激盪的零售變革中成為歷史。


二、新零售試驗場


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曾說“中國就是一個零售的實驗室”。

此言非虛,大賣場作為消費頻次最高的零售業態,2016年開始,線上互聯網企業因流量紅利見頂,加速“融合”線下,超市是最具價值的零售變革實驗基地。

2016年10月,馬雲在阿里雲棲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這位電商巨擘的預言將中國零售帶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巨頭跑步入場,互聯網和傳統零售的關係從未如此緊密。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以224億港幣收購高鑫零售31.6%的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

但這並不是結束。

1個月之後的12月16日,騰訊即以42億元人民幣入股永輝,獲得後者5%的股權。39天之後的2018年1月24日,騰訊、永輝聯手投資家樂福,中國零售業一片譁然。

這場由互聯網公司、頭部零售企業發起的2017年零售行業的多起併購,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零售業圖景:外資勢微、臺資賣身、內資崛起,以阿里、騰訊為首的互聯網企業已經深度介入傳統零售,並通過不同的路徑加速對行業的重塑。


(圖源:界面新


經過互聯網的改造,傳統商超開始展現出全新活力。

2018年3月份,大潤發的新零售改造正式開始。按照此前雙方在公告裡透露的,“門店數據系統的打通”成為了改造的第一步,包含三部分:會員打通,支付打通以及庫存打通。

在阿里的助攻下,大潤發也開始尋找線上流量的入口,2018年2月,首先位於上海和蘇州的兩家大潤發門店開始試點接入淘先達。2018年6月,大潤發宣佈完成升級改造的100家門店全面參與天貓618。並且在2018年雙十一前,所有大潤發門店均已接入淘先達,完成線上線下的合作。


據悉,大潤發接入淘鮮達後三個月,日均線上訂單超過1200單,單店月度銷售額環比提升超過10%,單店累計新增年輕顧客數超過2萬名。

自2017年12月騰訊戰略入股永輝以來,永輝實現向科技零售企業的轉身。永輝藉助騰訊實現了實體零售店進行人、貨、場的數字化升級。目前在永輝旗下包括永輝超市、永輝Mini超市、Bravo綠標店、超級物種、永輝生活等業態在內的1,000多家門店,騰訊智慧零售工具箱已經全面落地永輝各大業態。


針對線上線下一體化,永輝還開發了YHSHOP系統,結合永輝會員體系,將永輝生活APP、商品碼、會員卡、充值卡餘額管理以及第三方支付系統有機融合,同時打通永輝會員通、商品通、支付通等運營系統,使得永輝在從門店向線上引流時,具有相對完善的運營機制。

阿里騰訊之外的物美商業,也是新零售的系統級玩家,因為孵化出了多點Mall,2018年10月,物美聯合多點Dmall、鏈商優供合作,擁抱互聯網實現數字化升級,打通線上線下,實現用戶、商品、供應鏈、營銷、運營、支付等一體化協同發展。

物美商業對外稱,截止到2019年3月初,多點Mall已與中國連鎖百強中的50家開展合作,覆蓋近萬家門店。

新舊交織,零售在中國變得空前複雜與多樣,但也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如果說中國連鎖超市的未來需要重新洗牌,那麼,新零售,應該是最大的推動力之一。



只不過兩年時間,新零售在超市領域的革新已經初步完成。

零售行業佔比百分之七八十的線下交易量仍然繼續挑動著革新者們敏感的神經,新零售的競爭博弈才剛剛開始。

對於傳統超市而言短時間的轉型陣痛自然無法避免,但他們只能向前走,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只是這條路,也許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


泉州商人


中國地域廣泛、人口基數眾多,不是哪一家企業能夠壟斷國內的零售市場的,所以能代表中國的超市還在成長之中。不過規模、品牌還能夠讓人耳熟的超市倒是有幾家有可能會代表不同地域。以北京為基地、輻射周邊省份的物美,可以作為北方的代表;大潤發、歐尚在山東、河南等地比較有代表性;永輝更多的還是在長江地區;華潤則主要在江南地區。

隨著線上購物的不斷深入人心,尤其是剛剛經歷的疫情時期,更是讓線下超市嚐到了線上購物的甜頭。因此也就出現了線上線下的結合,物美與旗下多點的搭配,永輝與京東到家的聯合,大潤發、歐尚與淘寶的鏈接,使得各自都在不斷鑄造城池。

與國外具有代表性的超市品牌來說,在區域上,國內這些超市基本可以與國外品牌相抗衡,但是在國際化上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重要的是國外品牌的水土不服問題也不斷出現。


觀行者


目前來說,比較看好的是的:永輝超市

盒馬生鮮的關注度也很高。

還有一眾小的便利連鎖店,不知道符合你心目中的超市定義不。

突然又想起了家門口那個卜蜂蓮花,倒閉了,變成了另一傢什麼超市來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