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失的年味

岁月流失的年味

文/张勇

岁月流失的年味

进入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年味的气息也随着寒冽的北风越来越浓,繁华的古城街道两边,早有商家拉起年货节的横幅,人们的脸庞似乎洋溢着喜悦的脸庞,一波又一波的返乡流让我回忆起岁月流失的年味。

岁月流失的年味

【腊八粥】

农村有句俗语“小娃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七八十年代的北岭乡村,受地域特征的限制,一直长期延续着自然条件与人文风土,家家户户如出一辙的苞谷疹子浆水菜,麸面馍,汤碎面便是日常的生活,偶尔吃顿“燃面”那也是夏粮入仓犒劳一下。在少吃缺穿的岁月里,伴随年味气息的到来,也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又忙碌起来。

那个年代的腊八粥食材简单,以红江豆、黄豆、绿豆、黑豆、扁豆、豌豆这些豆类,搭配些小米,麦仁,玉米仁杂粮为主,提前用水浸泡一夜然后熬成,喝完腊八粥,家家户户都动起来准备年货,小伙伴开始扳着小指头算计着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到来,中间这段时间,放学归来的碎娃们穿梭在村中巷道里,激情、振奋、欣喜的传递着东家杀猪,西家泡黄豆做豆腐等置办年货的声音。

岁月流失的年味

【做鞋的工具】

也是从这个时候,母亲开始给我们姊妹筹备过年穿的新鞋了,穿的棉袄外套大多是四川表哥们退换下来的。母亲把每年做鞋的“鞋样子”拿出来,晚上在煤油灯下比划者,放大或者缩小剪裁鞋样,嘴里念叨着“鞋不过线,衣不过寸”做针线活的口语。

裁剪好袼褙鞋底胚子,包上衬里布,母亲把合在一起的鞋胚子用夹鞋板夹牢固,手中的横锥在头发中划拉些发油,在要纳的鞋底上扎个眼,使用顶针,钩锥,弯锥,小钳子等工具,把捻好麻绳钩拉,一锥一针的钠着白边鞋底,钠好的鞋底经过闷热锤平整后绱上鞋帮,楦好型,我们姊妹仨会无数遍试穿,又脱下,新袜子,新棉袄,那是要大年初一才能正式穿的。

岁月流失的年味

【过年蒸馍】

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灶日,传说灶神会上天要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的善恶,玉皇大帝将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人是奖励还是处罚,这天晚上,母亲会烙好油旋坨坨馍,点起香蜡敬献在灶神爷面前,希望灶神多说好话,来年家庭顺祥,难怪灶神正中写有“一家之主”,两边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岁月流失的年味

【土培房】

腊月二十四家里会扫屋漫墙,大清早就开始忙碌了,将盆盆罐罐搬到门外,凌乱的放一大堆,土培木结构的房子大多是灶台连炕,墙面和藤芭棚顶被烟气熏得黝黑。扫屋时,用围巾包裹头顶再带个破草帽,眯缝着眼睛,昂着头,举着一根绑着高粱的扫帚木棍,掸扫完墙面和棚顶的黑灰尘和蜘蛛网,把犄角旮旯清扫干净,开始用泡好的“白善土”漫墙。

灰白色的“白善土”是在村子东沟陡坡黏土层间挖来的,漫墙之前砸成小块放进盆里,一次倒满清水浸透,浸透后用手捏搅,加水调节成稀糊状,拿猪鬃刷趴蘸着灰白水均匀地涂抹在灰褐斑驳的墙面,有点潮湿冰冷的房间骤然亮堂了,似乎一年的时光倦怠一扫而空,心头中犹然升起对新年喜悦和对来年光景的渴盼。

岁月流失的年味

【做豆腐、豆腐皮】

扫完房子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五,这天开始做豆腐,父亲的表弟强叔与我们同村,他做豆腐是一把好手,平日里经常做豆腐走街串巷换豆腐,每年都要帮我们家做一担豆腐,母亲每次都泡三十多斤黄豆,能做七八十斤豆腐,豆腐做好后会给舅家,姨家分一半,母亲泡豆子,磨浆料我就跟着推车子拉柴火,担担子挑水帮忙。用筛锣过浆料除渣是个力气活,也是个耐心活,过好浆料开始烧锅,豆浆滚开后盛出来倒入瓷瓮,稍凉后,强叔手法熟练的开始用石膏点豆腐,豆腐凝固好后,上筛包中途先给我盛一洋瓷碗豆腐脑,那个香味犹存至今。

岁月流失的年味

【杀猪】

腊月间,村里经常杀年猪,这也是一个地方的习俗,养了一年的草猪也是家里一笔最大的收入,家里一年到头,从农忙到农闲,土培猪圈里经常保持一两头猪,大多数是一大一小养,大的育肥了小的也接近百几斤,这样养的好处是不歇槽,从最开始的本地黑土猪到长白条延续了许多年。

杀猪的匠人在腊月天很吃香,经常要提前打招呼,那个年代养的猪大多接近三百斤,杀猪的手艺决定开膛后猪肉的成色,一般请的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杀猪匠人,二道毛匠人是不敢轻易让“上阵”的。

主要是拍有个闪失,一刀没碰到心脏,猪没杀好,血没放净,卖相不好误了好价钱,曾偶有杀猪放血后,刀还没有抽出来,“假死”的猪又猛地翻身起来,踢翻了接血盆,四处乱窜伤了人,这在腊月天会被视为极不吉利。

那会人们一年到头见不到油水,猪板油和肥肉价钱贵还卖的快,尤其二寸多厚的肥膘带骨肉经常被一抢而空,杀猪匠分割完猪肉,主家用猪下水低工钱。

记得有一年父亲就从杀猪匠手里买个猪头回来过年,烙铁烧红烫干净猪毛,剔下一点肥肉包萝卜饺子,剩下的煮熟后闷了一瓷盆,萝卜白菜熬豆腐放一大勺,过了一次肉瘾。

岁月流失的年味

【上会】

腊月二十八会去县里或者普化街上年会,有时候会卖养了一年的大公鸡,用卖的钱置办一些年货,日子再艰难,南河滩的“九孔莲菜”每年是少不了的。

一是,“九孔莲菜”食之无丝无渣,脆嫩清香,皆爱食之。

二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白胖胖的莲藕“中通外直”也是人格品性的精神寄托。

岁月流失的年味

【麦秆编的蒸馍笼圈】

蒸年馍会选择在腊月二十九,蒸馍几乎要忙碌整整一天,蒸第一锅馍的时候特别谨慎,母亲会反复揉面试碱,我帮忙烧水锅,在锅底灶膛烤面蛋蛋,待焦黄后扳成两半,一边闻一边尝,有十足的把握将揉好馍培放在竹箅子醒发,醒发后放入二尺八的大锅,在锅沿围上麦草笼圈,大火烧的蒸气腾腾用慢火蒸,中途不能讲一些不吉利的话,讲不吉利的话蒸出来的馍会发青凹陷。

我搭柴火烧锅,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耐心的坐在灶火等待,锅内放的碗托在开水锅内气流的冲击下发出阵阵“咯啦”“咯啦”的响声蛮好听,开锅后会先拿出又白又圆的馍先给灶神,连带亲戚出门回礼的枣花馍大约十几锅,从早上一直蒸到晚上,红小豆包子,萝卜白菜包子,圆蛋蛋馍,蒸好后放凉,又放到黑瓷瓮里储存,一直可以吃到正月十五。

岁月流失的年味

【放炮仗】

腊月三十会请祖先回家,贴对联,晚上包饺子守年夜,小时候听说“年”是一种凶狠的怪物,每年除夕晚会出来伤人,怪兽“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炮仗炸响,村落里户户灯火通明,炮仗声接连不断,”年“兽受到惊吓,会仓皇而跳,守住年夜也守住了生命的延续。

岁月流失的年味

往事如烟梦乡留,从惦记着除夕枕头下面的那两毛钱的压岁钱,穿上那一身新衣服去给亲戚长辈拜年,在充满温馨的团圆桌旁享受馋人的美味,在鼓励赞美的言语中,已经走出乡村三十年了,也过了”四十不惑“的年龄段。

时代变革,艰难窘迫的岁月过去了,红尘滚滚的经济社会,那一份浓浓的情意也渐渐地淡薄了,在这繁华闹市中回顾那来时的风景,将那流失在岁月中的年味永久尘封。

2019/01/12于西安01/24整理

作者简介


岁月流失的年味

我是乡土蓝田平台草根小编张勇,网名;草根牧羊,1973年,蓝田李后片区樊家村人,1979年就读于杨坡头小学,1981年转回樊家村小学,1989年李后中学毕业后出门谋生活,2017年9月习作打油诗,2017年10月创办乡土蓝田草根平台, 以诚挚的拙笔结交志同道合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