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5座山峰並列,呈半圓形,從西向東依次為:聚仙(一稱迎仙)、望仙、會仙、志仙、群仙峰。五峰綿亙錯列,雲繞巔峰,泉出石罅,環保在綠樹濃蔭之中,宮、觀、亭、臺相互掩映風景絕佳。主峰海拔395米,位於五峰山鄉石窩村東側,在縣城東南20公里處。五峰山文化歷史悠久,有山內八景和山外八景。山內八景是仙人臺、七星泉、迎仙橋、更雞橋、無影廟、青龍峪、白虎峪和清泠泉。山外八景是青崖積翠、潤玉七峰、明泉早照、鳳山煙雨、滾粟朝霞、魚臺釣月、杏堤春曉、薛嶺牧樵。五峰山自南北朝以來,便有佛事活動,自金元以來,這兒闢為道觀,成為道教聖地之一。自古是隱士幽居和人們遊覽的地方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五峰山道觀在歷史上曾四次受到皇帝的敕封:金世宗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被封為“萬壽之院”;金宣宗貞祜年間(公元1213——1216年)敕封定名為“洞真觀”;元代又被封為“護國神虛宮”;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明神宗朱翊鈞命黃冠周雲清闢山重修,“創構宮宇,樓殿巋崇,金壁輝瑩,號稱極盛。”朱翊鈞為供奉其母李太后,在五峰山修建了一座豪華的九蓮殿,封太后為“九蓮菩薩”。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明神宗派全真道士周玄真(周雲清)頒發《道藏》全經480函,敕封為“保國隆壽宮”。歷史上的五峰山道教活動空前興旺,宮觀殿宇富麗堂皇,成為山東境內著名的道教聖地。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洞真觀,一名神虛宮,北觀,俗稱大庵。坐落在五峰山山陽志仙峰下,是全山的主要建築,建有三元殿、真武廟、玉皇殿、三清殿、九蓮殿、呂祖廟等,是風光精華之所在。《五峰山志》記載,洞真觀創建於金章宗泰和年間(1201~1208年),為全真教道士丘志所建,王志深、李志清等增修擴建,始有道院,金宣宗貞祐年間(1213~1217年)定名為“洞真觀”。洞真觀在元、明兩代均有所擴建,元代又封為“護國神虛宮”。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朱詡鈞命黃冠周雲清闢山重修,“創構宮宇,樓殿巋崇,金碧輝熒,號稱極盛”。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皇宮門,皇宮門也稱木牌坊,自此步入道教聖地五峰山。木牌坊建於石臺基上,四柱三門式,它的底座建於金元時期,底座上面刻有8個臥獅,雙雙相向,各具情態。牌坊的上頂均為木製,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990年重修,雕飾一新,氣勢雄偉,頗為壯觀。古人在木牌坊周圍的庭院裡栽了13棵柏樹,名叫“十三太保”,現存12棵。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玉皇殿及殿前石刻,玉皇殿始建於元代,1992年始復修,1994年裝塑修復一新。玉皇殿東西兩側配殿是龍王殿和虎神殿。東側的龍王殿內有清泠泉的泉水流過;西側的虎神殿內有五音石,敲擊五音石四角及中央,能發出宮、商、角、徵、羽5個音階,相當於1、2、3、5、6(樂譜音階:刀、來、米、嗦、拉)。玉皇殿前是“仙亭橋”,橋面上和橋下水池旁均有石欄,共28根石柱,號稱“二十八宿”。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青帝宮是五峰山道觀中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建築群,始建於元代,是祭祀青帝之所。青帝,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東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廟所祭祀的主要對象之一,亦稱“蒼帝”、“木帝”。五行中對應木,季節中對應春天,五色中則對應青色。

濟南五峰山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