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蒙古馬鞍的製作,是木工、皮毛、金屬,甚至刺繡等多種工藝的綜合。

對於蒙古馬鞍的長處,宋朝人彭大雅在其名著《黑韃事略》中,就有精闢的論述:“其鞍轡輕簡,以便馳騁,重不盈七八斤,鞍之雁翅,前豎而後平,故折旋而膊不傷;鐙圓,故足中立而不偏;底闊,故靴易入。綴鐙之革,手揉而不硝,灌以羊脂,故受雨而不斷爛,闊才逾一寸,長不逮四總,故立馬轉身至順。”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蒙古馬鞍具的製造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有自己生生不息的傳承人。蘭州的景泰藍馬鞍、多倫馬鞍、科左後旗的軍鞍,都曾經是當時的名牌。科左後旗製作的馬鞍,曾經支持過僧格林沁消滅八國聯軍。

馬鞍的原料一般多用樺木。樺木砍倒以後,一般要乾燥三四個月才能使用。一副馬鞍一般只用四大塊材料,兩塊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兩塊U型的叫前鞍鞽和後鞍鞽。用常人的眼光來看,把這四塊木板對在一起就行了。但是,這裡有個角度、寬窄、弧度的問題,而且在做的時候不斷地變化,遠不像人們想像的那般容易。民間沒有模具和機器,全憑匠人的眼力和經驗來完成,可以說是一種絕活。這也是民間手工藝的神秘性和個人風格所在。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用各種各樣的手錛子和木銼做出雛形以後,就可以固定在一個地方把縫隙膠合。等膠乾透,在前後鞍鞽和鞍板、鞍座相接的地方,前面打8個眼,後面打10個眼。每兩個眼裡,貫進一道溼牛皮釘,等到溼皮釘一干,就把它們硬繃繃箍成一個整體。後面所以要多打兩個眼(也就是多加一道釘),因為後鞍鞽下面承受著人們臀部的壓力,比較吃緊。左右鞍板的前後,還要各打4個眼,用來穿綴捎繩。左右鞍板前面各打一個方形大眼,用來穿綴馬鐙。後面鞍板左右各打一個眼,裡面穿出繩環,準備將來連接後鞦。染色和油漆是最後的一道工藝。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這樣做出來以後,還是一副裸鞍,遠遠達不到能夠使用的程度。它上面要包起來,下面要襯上屜子,左右加大韂小韂,前後穿上捎繩,才能成為一副完整的馬鞍。這些東西看上去簡單,卻十分科學,處處閃爍著遊牧民族的大智慧。是實用性和裝飾性的統一,科學與審美的結合。

大韂是香牛皮做的,上面有軋出來的各種民族圖案,呈現一個大u形,上端就用捎繩挽個疙瘩,固定在鞍板前後兩個地方,不用另外打眼。挽疙瘩的地方嫌不雅觀,上面罩上一個銀鞍花,蒙古語叫著巴阿孛爾。沒有大韂,騎士的腿就會直接接觸馬肚,讓馬汗把衣袍打溼。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馬鐙由鐙繩和鐙盤組成,鐙繩穿在前鞍鞽後面、鞍板前面的孔裡,樣子很像人們的褲帶,一端有帶卡子,一端有窟窿眼,可以根據騎士的腿長腿短,隨時加以調整。為了防止鐙繩磨著人腿,要用一小片香牛皮或者栽絨把它蓋上,漢語把它稱之為小韂或者夾墊。小韂要用兩個銀泡釘固定在底座上的栽絨下面,這種銀泡釘,也叫達羅勒嘎。小韂上也有圖案,或刺繡或壓成。捎繩的一面,前後一般是8根和16根。

人騎馬的時候,還可能在褡褳裡多少裝一點東西,同時馱在馬身上,為了防止褡褳在人上、下馬的時候帶下來,或者人不騎馬的時候掉下去,就要用捎繩把它們捆上。

一副馬鞍上,必須配備兩條捆肚,帶扣環的捆肚都在左面,右面的皮帶上面有窟窿眼,或者用皮條辮成,以便像人的褲帶那樣隨時可以捆緊。這樣馬鞍子才能穩穩地搭在馬背上面。跑上二三十里以後,一般還要緊一次捆肚。在蒙古語裡,左邊和右邊的捆肚叫法還有區別,左邊有帶卡子部分的叫奧楞,右邊沒有帶卡子的部分叫哲里木。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馬鞍的下面,靠著馬背,一定要備兩層氈子,一軟一硬,稱之為鞍屜,鞍屜有保護馬背的作用。下面的軟屜,不裝飾。上面的硬屜,也要納出各種好看的花紋。鞍屜與馬鞍不相連接。蒙古族散佈的地方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地理、文化背景和周圍民族的影響都不同,表現在馬鞍上面,也顯得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山區的馬鞍,一般都帶有後鞦,防止下山時馬鞍向前滑脫。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巴爾虎的馬鞍,前後鞍鞽低,底座寬大,銀飾用的特別多,圖案細緻。馬鐙比別處大一些,因為巴爾虎冬天寒冷,布靴或者皮靴外面要套氈靴,鐙小了腳蹬不進去。有的地方,即使一個部族,馬鞍方面也有微小的差異。就是一戶人家,平時和喜慶那達慕上使用的馬鞍,也有樸素和華麗、廉價和昂貴的不同。

賽馬用的馬鞍,與平時用的大不相同。好多參賽馬上備的屜子,只用單層氈子做成,用布掛麵,樣子有些像婦女們用的護耳。捆肚也只有一道,有的小孩騎參賽馬,根本不備馬鞍,只有一塊屜子,千方百計減少馬背上的負擔,以便讓它的速度發揮到最佳狀態。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在以駿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不論王公貴族和普通百姓,都把馬鞍看得非常重要。為了做一副稱心如意的馬鞍,他們甚至要準備好多年。一副普通牧民的馬鞍,好一些的也能抵得上幾頭帶犢乳牛、帶駒騍馬的價格。

每當做成一副好馬鞍的時候,就要選擇良辰吉日,把左鄰右舍和親戚本家請來,大擺宴席,加以祝讚。祝讚人手捧哈達,讓主人牽著那匹備好新鞍的駿馬,把馬鞍的所有部件,都要一一抹畫,一一祝讚。

而後讓主人騎上這匹備有新鞍的駿馬,朝他今年春節踩出的福路方向,耀武揚威奔馳一番。回來以後,要給他嚐鮮奶,把哈達拴在捎繩上,然後入席跟大家一起歡宴。參加祝讚馬鞍的本家鄰居,也要手頭帶點禮品。各地的馬鞍祝詞千姿百態,宴會的風俗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一天就可以結束,有的地方要持續兩三天。

揭秘蒙古馬鞍,這大概是我們最奢侈的用品了!


牧人的馬鞍,平常可以放在外面,晚上和下雨的時候放在家裡。跑過長途的馬鞍,不能馬上卸下。等馬落汗休息好以後,才把馬鞍取下來,後鞍鞽朝下、前鞍鞽朝上豎起來放在地上,把大韂和鞍屜(鞍屜要另外拿出來)向兩邊展開,以便儘快晾乾被馬汗浸溼的鞍具。前鞍鞽如果朝下放置,好像讓馬頭衝下一樣,這是一種不吉利的表現。

馬鞍忌諱讓孩子空騎上去玩耍。跨越馬鞍,據說容易打梁(脊樑被馬鞍擦傷)。正要備上馬鞍出門,突然有一個什麼事情走不成了,那麼起碼要踩一下鐙盤,才能把馬鞍去掉。否則,破神爛鬼就會騎到馬背上面作祟。當然這種做法,可能含有一定的迷信觀念,但是也可以看出牧人對騎馬的慎重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