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有一天,我們的客人周小姐問了我一個很深奧的問題:“奇拉,據你對不丹的瞭解,夏摩山谷會是以哪個地方為原型的?”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夏摩山谷》我才看了一半。說實話,我一直把夏摩山谷完全等同於“不丹”,從來沒細究過慶山(安妮寶貝)筆下的這個烏托邦似的山谷,究竟是以不丹的哪一個山谷作為的原型。

帶著這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又繼續將書讀完,並且在繼續閱讀的過程中,有很有意思的發現。《夏摩山谷》是一本小說,這就意味著,故事中的很多東西都有可能是虛構的。但是小說總是源自於生活,作者因生活被啟發,將靈感發酵成故事,和自己的想象融合,成就瞭如今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有一點我非常確定的是,作者慶山一定是來過不丹旅行的,她同時也去過書中提及的印度、尼泊爾、西藏等佛教印度教的朝聖地。慶山對夏摩山谷的描述,儼然是一次輕鬆而又真實的還原,而多加敘述的,是主人翁的故事。

因此,最重要的結論是,不丹,是《夏摩山谷》小說中主線故事的發生地,慶山的這本歷時七年的小說,很多靈感都來自於不丹。至於夏摩山谷究竟在哪裡,讓我來慢慢叨叨一下。


套娃般的三個故事,每一個都跟不丹有關

慶山的小說寫得像散文體,雖然有清晰的主線,但是剛進入小說的時候,很難理出頭緒。如果沒有看過《夏摩山谷》,你可以把整個小說理解成俄羅斯套娃一樣的結構,一個套一個,一共有三層。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最裡面一層的套娃是小說的最後才寫的,主人翁的名字叫作無量和雀緹。兩人都是不丹當地人(無量算半個不丹人),他們相遇在不丹的普納卡宗堡,又重逢在不丹的虎穴寺,他們一起結伴朝聖,又宿命一般地分開。

中間那層套娃故事的主角是如真、仁美、慈誠,故事的發生地穿梭在現代都市和夏摩山谷之間,而如真將這一段自己發生的故事以及第一個套娃中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沒有出版的小說,而手稿恰好被第三個套娃的主角-遠音在咖啡館撿到。 遠音根據如真的小說中的地點提示,來到了不丹,為了完成與自己撿到的小說-《夏摩山谷》之間的情結。在遠音完成這一次不丹之行之後,也就有了這一本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新的,完整的《夏摩山谷》。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夏摩山谷的緣起是不丹這裡沒錯了,但是在不丹,真的有慶山筆下的那一個夏摩山谷麼?如果真的有,會是不丹的哪一個山谷呢?

直觀描述上,夏摩山谷是“崗提”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她打開玻璃車窗,看到山巒深處高聳的金光閃耀的佛殿簷頂,雲霧繚繞,白煙嫋嫋。號角的聲音低沉迴盪,四周聳立蔓延山嶺,山頂冰雪覆蓋。山坡濃蔭密佈,長滿樅樹、杉樹和落葉松樹林,谷地裡大片杜松和高山杜鵑灌木。一條大河奔騰而來,水流壯闊。收割之後荒蕪而開闊的麥田,過路的鳥群呈對稱隊形飛過田野上空,發出響亮鳴叫。

他說,我們已到達夏摩山谷。”

摘選自慶山-《夏摩山谷》

如果僅僅直觀地看待這一段描述,能在我心中兌換出的唯一的地方,就是不丹的崗提了。

崗提是這一帶區域的名字,位於崗提的山谷名叫富畢卡山谷。富畢卡山谷是位於黑山西坡的一個碗狀的冰川峽谷,也是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國家公園的西部邊界。每年冬天,會有成群結隊的黑頸鶴到這裡來過冬,這裡也成為了不丹國內最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崗提區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因為山脊上那所特別古老的崗提寺。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崗提寺的地理位置極其好,它位於富畢卡山谷中央的一個山脊上,可以俯瞰整個山谷無盡的綠意。15世紀的伏藏師白瑪林巴在造訪富畢卡山谷的時候曾經預言,一座名為崗騰(Gang-teng,山頂的意思)的佛寺將會在這裡拔地而起。他的孫子同時也是白瑪林巴轉世的白瑪廷萊,於1613年在這裡修建了這座寧瑪派寺廟。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崗提是我們一直力推客人到達的山谷,它並不是很出名,但卻是一個幽靜、很少遊客、像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山谷。在我們心目中,崗提是不丹最美的山谷。春天和夏天的時候,這裡綠意盎然,牛羊成群散落在草地上悠閒吃草。秋天和冬天的時候,這裡焦黃一片,從山那邊的西藏飛來這裡過冬的黑頸鶴,在空中盤旋,不時落在農舍的周邊覓食。它們被當地人視為神鳥,傳說它們每次抵達和離開,鳥群會順時針圍繞寺院飛三圈。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崗提山谷是一個狹長的碗狀山谷,兩邊是山巒,中間平緩,一條不太寬的河流沿著谷底穿行,也是牛羊群喝水的地方。山谷裡散落著農舍,寺院,還有經幡佛塔,在這裡走上兩個小時,是一件非常怡然自得和貼近自然的事情。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也許慶山來到了崗提,把這裡描述成了自己心中最聖潔的-夏摩山谷。

當地人的裝束,像極了-“梅拉克”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以往山谷的男人黝黑而健壯,喜歡配短刀、戴毛氈帽,穿寬大的羊皮袍子,腳上穿長筒靴子。右耳垂戴一快

綠松石,胸前掛著一隻鑲滿珊瑚和寶石的盒子,裡面裝著經咒、藥丸、聖物。女人編無數細辮子垂到腰際,有些幾乎觸到地面。常穿白色內襯、錦緞外裙,裹彩虹色圍裙。髮髻後面戴一塊布,縫上琳琅滿目的白色貝殼、鏤刻的銀盤、珠寶,走起路來叮噹作響。栗色皮膚,喜歡露出潔白整齊的牙齒髮出銀鈴般的笑聲。這些人幽默、質樸、言行安靜而又性情奔放。

書中呈現這些西方人畫的鉛筆素描,水彩畫或近期開始拍攝的黑白照片,即便在這些素材上,夏摩山谷看起來也令人著迷並且充滿魔力。

摘選自慶山-《夏摩山谷》

今年六月份的時候,我在前往不丹東部地區梅拉克(Merak)的路上,結果在非常接近那裡的地方,遇到暴雨,有一處的路被暴漲的溪水沖壞了,鑑於天色已晚,並且雨季臨近,我和同行的夥伴不得不調轉車頭,匆匆結束了十多天的東部行程,心中難免有些遺憾。

梅拉克究竟是個什麼地方?很多西方的外國遊客是為了這個地方才來不丹的。從廷布驅車,需要3-4天才能到達這裡,並且路途都是跋涉山路,有些辛苦。當然,在梅拉克附近的塔希岡,是有機場的,可以從帕羅飛行30分鐘就可以到達,然後再開車3-4個小時就可以了。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因為我沒有到達梅拉克,所以我沒什麼發言權,我們來看看不丹的第四任皇后(四位中最大的姐姐)的書中-《秘境不丹》是怎麼描述梅拉克的吧。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梅拉克和薩克騰在塔希岡區。熱鬧的塔希岡鎮是區府所在地,主要是因為它建於1656年的宗堡戲劇性地坐落在一個高高的山嘴上,俯瞰著當米曲河深深得峽谷。冬季在塔希岡常常能見到梅拉克和薩克騰的蕃巴人,他們下山來用他們的犛牛皮交換大米和其他貨物。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鎮子裡隨處溜達,帶著一種信心滿滿、如喝了米酒般興高采烈的架勢。他們的好脾氣和富有感染力的笑聲,把大群人吸引到他們周圍。

蕃巴人不可能不受到注意,因為他們的穿著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不丹人都不一樣。最具鮮明特色的是他們的頭飾,叫作次皮查姆-一種圓形黑氈帽,有點像法國的貝雷帽,從帽簷伸出五個長長的尾巴一樣的穗。這些是用來排水的,不讓雨水流到他們的臉上。蕃巴男子穿著扎腰帶的紅色呢上衣、氈子短褲、皮護腿和齊膝的呢子配皮的靴子,外面再套一件鹿皮或小牛皮外衣。這樣的裝束能保護他們在走進森林趕攏犛牛時不被荊棘刺傷,腰帶上垂掛的一個圓形小氈子則用來做隨身的防水墊。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蕃巴女子身穿粉色白色條紋的生絲裙,長袖紅襯衫上織著可愛的花和動物圖案。天冷時,穿一件黑色呢上衣。一條黑色毛呢圍裙系在背上,用作便攜的墊子,也更加保暖。無論男女,耳朵上都掛著大塊的松綠石-他們相信,松綠石會確保他們死後不會缺水,消除靈魂的飢渴。”

摘選自多傑・旺姆・旺楚克-《秘境不丹》

蕃巴人所居住的梅拉克以及薩克騰位於不丹非常靠東部的地方,毗鄰西藏。相傳,很多很多年以前,在西藏南部的錯那地區,當地百姓為了擺脫殘暴首領的統治,往南跋涉了好幾個月,終於來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山口的腳下。

在這裡,人們被分成了兩撥,最強壯的人和牲畜翻越了山口,找到了一個長滿灌木還沒有人跡的美麗高原,他們點火燒掉灌木,清理出一片空地,在這裡安了家。這個地方被命名為梅拉克,意思是“點火”。而另一撥人到山口腳下的時候太累了,連翻越山口的嘗試都沒有,就決定回頭。在回頭的路上,他們翻過一座小山,來到一個寬闊美麗的富饒河谷,谷地里長滿了竹子,周圍都是杜鵑花。他們意識到他們終於找到了他們的家園,於是給它命名為薩克騰,意思是“最頂上的土地”。

雖然慶山筆下對夏摩山谷當地人的描述並不是每一條都一模一樣,但是很多關鍵特徵,例如毛氈帽、綠松石,彩虹裙等等,都非常接近梅拉克當地人的特徵。

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究竟在不丹哪裡?

雖然不丹很多年前就對外開放旅遊業,但梅拉克的確一直到2012年才對外界開放。梅拉克地區的當地人保留了他們獨特的傳統和習俗,因此吸引了很多西方遊客,他們之中不乏一些攝影大師,他們來到不丹甚至不去帕羅廷布這些我們眼中的必經之地,相反,直接從印度通過公路入境梅拉克,就是為了一睹這裡的原始美景還有特別的人文。

我雖然聽不丹本地人說起很多次梅拉克,但我卻不能判定慶山是否去過那裡。我猜想,當初的慶山應該是在不丹進行了一次深度旅行,又或是對不丹的歷史人文地理來了一次深度的考察。關於她看到的,聽到的,在不丹經歷到的,都啟發她構築了她筆下的夏摩山谷。


夏摩山谷是重要的朝聖地

豆瓣上寫的書評中有一段說:“夏摩山谷”是一個虛擬的名字。山谷代表著與世隔絕的幽深之地,或與日常世俗生活有所隔離而適合冥思或關照內心的場所,也代表個人精神與信念所寄託的烏托邦。

在慶山的小說中,喜馬拉雅沿線的朝聖地幾乎都涉足了。《夏摩山谷》中的主角們,幾乎踏遍了佛教緣起的各種朝聖地。佛祖誕生的地方-尼泊爾的藍毗尼,佛祖悟道成佛的地方-印度的菩提伽耶,擁有燃燈節傳統的聖城-拉薩,藏傳佛教、印度教和苯教等教的朝聖中心,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

不丹,是世上唯一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這裡是第二佛-蓮花生大師頻頻到訪布法禪修的地域。不丹跟西藏和印度有著很多歷史、風俗、宗教上的連接,卻又不盡相同。這裡除了喜馬拉雅山脈下原始又純粹的自然風景,也有延續幾百年保存完好的古蹟與文化傳統,還有很多聖蹟。這裡跟周邊的印度、尼泊爾、西藏連線成了佛教徒的朝聖環線,也是很多佛教徒心目中一定要到達朝拜的目的地。

《夏摩山谷》中很多故事的邏輯是跟隨佛家教諭的,例如人有貪嗔痴這些慾望,因此就會受苦,信仰佛教,修行,方可減少此生的痛苦,積善行德,才會有好的來世。

“她說,以前我給你寫信,曾經問你,世間有沒有那種搭配完美、在一起非常和諧的人。你說有,只是人遇見對方,需要彼此福報想當。如果積累足夠,兩個人的智慧與福德的資糧相等,才會相遇。否則就會錯過。”

摘選自慶山-《夏摩山谷》

《夏摩山谷》撇開小說中的故事本身,其實還是一本探討生死、修行、轉世、怔悟等看起來非常玄乎的概念的書。雖然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信仰,卻也不妨礙我們通過這本書窺探有信仰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並不是我們一定要信仰佛教才可以理解那些佛家教諭,平常的生活也充斥了滿滿的“道理”。

不想對小說本身做過多的評論,安妮寶貝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小眾又空靈的作家。她的作品,從來就不是個個讀者都說好的。寫小說其實有點像這位作者在跟自己的對話,或者是最自己的經歷和思考的總結。作者寫出來,跟讀者分享,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和視野。讓我們帶著一顆廣闊的心,跟著慶山一起隨著旅行以及小說共同成長吧。

凱魯亞克在《在路上》裡說:“我在黃昏的血色中踽踽獨行,感到自己不過是這個憂鬱的黃昏大地上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如果旅行途中的某個瞬間能讓你明白旅行和生命的意義,那就是你看世界的最大驅動力了。

慶山說:“每一段旅途,在出發,跋涉,抵達,迴歸之後,最終目標,不是為了洞曉某處,而是認清和獲取一個新的自己。這是遠行的意義。”

如果你想來看看慶山筆下的“夏摩山谷”,親自感受不丹的那一份原始與靈動,快來不丹旅行吧!

更多不丹的新鮮資訊和旅行攻略,請關注奇綺旅小眾旅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