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中國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善本收藏地,《敦煌遺書》、《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也是“鎮館之寶”,此外還有很多珍貴的國寶級文物。



《敦煌遺書》—從掠奪中倖存

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敦煌遺書》是1900年6月22日被一個姓王的道士偶然發現的,在莫高窟藏經洞(17窟)不到9平方米的地方,裡面居然藏有大概四五萬件的敦煌遺書,這些遺書包括有漢文、藏文等多種文字,內容涉及經濟、醫藥、文學、政治等多個方面,從時間上來看,大約是5-11世紀的文獻,而正好這個時代的文獻資料是非常匱乏的,所以這個發現令世界很震驚。由於當時清政府腐朽無能,所以在發現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一直被外國的侵略者進行掠奪,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下令把剩餘的文獻從敦煌運到北京。
國家圖書館保存《敦煌遺書》的地方堪稱世界一流。原來國圖是將《敦煌遺書》堆放在一個櫃子裡面,非常擁擠。後來經國家撥款,專門修建敦煌庫房,製造了144個由檀木做的櫃子,按照《敦煌遺書》的數量做了1萬多個盒子,每一個盒子裡面只放一卷經書。


《趙城金藏》—變成炭棒也能恢復

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趙城金藏》是在金代刻的一部大藏,因為它藏在趙城縣廣勝寺,所以後人將它定名為《趙城金藏》。據說這個金藏是由潞州(今屬山西長治)民女崔法珍斷臂化緣募資修刻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趙城金藏》曾經差點遭日軍掠奪,後來在當地眾僧和八路軍的通力合作下,輾轉很多地方才將此基本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但是保存狀況非常不好,有些經書受潮後造成黴變成了炭棒,有些經書已經殘破不堪。
1949年,《趙城金藏》運至北平,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成為國圖的鎮館之寶,這是第一批由政府撥交的珍貴善本,標誌著國家圖書館的藏書在政府的關懷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國家專門調來4位富有經驗的裝裱老師傅幫助修復,歷時近17年,終於在1965年修復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離奇失蹤

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永樂大典》是明代永樂年間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全書有11095冊,由於規模太大,當時沒有進行刊印,因此一直存放在皇家。明嘉靖皇帝非常鍾愛這部書,有一天宮中著大火,嘉靖皇帝一夜之間連頒三道聖旨搶救《永樂大典》,之後嘉靖特意命人照原本重錄,以另外保存。現在收藏的都是嘉靖年間所抄的副本,永樂年間的本子既沒有存的記載,也沒有毀掉的記載,至今還是一個謎,有些人猜測是在嘉靖皇上的陵墓裡面放著,但是這個陵墓還沒有開,所以也無從推測。國圖《永樂大典》的擁有量達到221冊,實際收藏量達到161冊,其中有60冊在古物南運時存於美國,後來被運到臺灣去了,但是在其標籤上仍然保留著“平館藏書”的字樣,因此還是屬於國圖的財物。在做敦煌遺書庫房的時候,還專門製作了三個大櫃子來保存《永樂大典》,其中60個抽屜是空的,就是給臺灣60冊書留出來的,期待有一天能夠再回來。
關於國圖收藏的最後一冊《永樂大典》還有一個小故事。1983年,在山東掖縣文化館上班的孫洪林,在一本臺歷上見到了《永樂大典》,才知道家裡有本“破書”竟然是國寶。當孫洪林發現時,其天頭地腳已經被剪了下來。原來是孫家老太太拿它們做了鞋樣或者捲菸抽了。幸好,老太太雖不識字,但從祖上因襲了敬字惜紙的傳統,凡是有字的地方都沒動剪子。後被送還國圖的時候,工作人員將天頭地腳重新修補上去了。



《四庫全書》—倖免於難的一庫

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年間修的叢書,當時一共抄了七部,最初成書四部,分藏於紫禁城文華殿後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合稱“北四閣”。後來為了方便南方士子讀書又續抄三部,分貯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合稱“南三閣”。
文津閣本1913年從承德啟運,1914年到京後暫存故宮文華殿,1915年由京師圖書館正式接收,現為國圖鎮館之寶。而且國圖保存的《四庫全書》是現今惟一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的一部,共128架,6144函,36304冊。


過去認為《四庫全書》七部是一樣的。上世紀80年代,臺灣商務印書館曾影印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給使用者以極大的方便。1991年底,當國家圖書館楊訥研究員主持進行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與文津閣《四庫全書》原書核對錄異的工作時,卻有了驚人的發現。在完成的集部和史部中,集部收書1273種,存有差異者788種,佔62%;史部收書566種,存有差異者290種,佔51%,差異程度也各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