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一、竹无俗韵——

人生贵有胸中竹

自古以来爱竹和种竹的文人雅士数不胜数,咏诵竹子的诗篇可谓浩若烟海。竹子被中国文人奉为“竹君”,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不俗的品质。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医,士俗不可医”。竹子具有典雅秀美,清香空灵的美感,又自然简约,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山有竹则山更青,水傍竹则水越秀”,竹子以其“依依君子之德,无处不相宜”的情趣,成为了中国居家生活中的独特景观。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中国历代文人更是把“竹之节”和做人的节气联想到一起,因为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凌云处尚虚心”,具有不卑不亢、虚怀若谷的高风亮节,更有“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毁其节”的高尚情操。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在中国人眼中,竹与茶、竹与音乐、竹与建筑、竹与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子的意境早已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和骨子里。竹与茶是良朋佳友,如影随形,不可分割,“竹灶烟轻香不变,石泉水活味逾新”。竹节心虚,茶性恬淡,竹无俗韵,茗有奇香,竹与茶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二、乡土记忆——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品种繁多,全世界共有150属1250多种,我国有50多个属500种以上,因竹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家。苏东坡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确立了“竹”作为一种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含义,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竹,就会想到隐逸文化,而忘了它与“下里巴人”的俗世日常生活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同苏轼所述,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在童年的记忆中,在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竹器更是比比皆是。从日常生活器具,如竹席、竹扇、竹帘、竹椅、竹箱、竹床、竹榻、“竹夫人”、竹屏风、竹童车、竹簸箕、竹扫把、斗笠、竹鞋、竹伞、竹橱、笊篱等,到竹制生产工具,如竹筛、水车、扁担、箩筐、竹耙、簸箕、扁担、竹篮、竹簟等,从竹制饮食器具,如吹火筒、蒸笼、竹铲、竹笼、竹筷、竹酒筒、竹酒量、旱烟水烟筒、茶筒等,到竹制交通工具,如竹筏、竹船、竹轿、竹车等等,还有一些竹制的玩具,如竹剑、竹蜻蜓、竹水枪等。但是随着农耕文明的没落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其中很多竹制器具已经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成为了我们童年的一种记忆。不经意间,总会有一些小物件能唤起我们的怀旧情愫。

1.地簟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张竹编的席子,其形制较大,呈长方形,宽约两米,长三四米,不用时可以卷起。一到农忙季节,背到晒谷场,抢占地盘,不下雨就不背回去,直到晒谷季结束。清楚地记得夏季里风云突变,男女老幼都抢着收谷子,来不及的时候就把地簟往两边折叠,盖住谷子,聊以防雨。一天要用谷耙(也是竹耙)翻好几遍谷子,一来一去,横竖交替,加速稻谷晒干。太阳落山之前,忙着把稻谷收回来(用一种竹做的簸箕),羡慕那些大人一双手就可以把如此庞大的地簟苗条地卷回去,而不显得臃肿。除了晾晒农作物,地簞还可以用来搭建临时帐篷,用于农村举办丧事或者“社戏”,有首民谣说,“四壁篾夹成,晒簞搭草棚,作凳几根树,看戏挤死人”。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2.火笼(火熜)

火笼的外壳用纯天然的竹子编制而成,内胆是铁皮材质(后来变成内外都是铜材质的铜火铳)。每到冬天,拎着火笼上学,教室里会散发阵阵异味,那时小孩子的袜子经常有一个个洞,是被火烫出来的。过年时,还可以用玻璃糖纸烤糖吃,用一根细竹签挑着,拉出长长的丝儿,这就是拔丝糖吧。一边从低矮的屋檐上敲长长的冰棱吃,一边又拎着火笼取暖,这就是童年的快乐。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3.刷揪(锅刷)

这是什么?其实就是竹制锅刷,以前大家都用土灶大铁锅,新劈出来的竹锅刷像刺猬,硬邦邦的不好使,用旧了的具有柔韧性,但是油腻腻的。更滑稽的是,用久了会变成光秃秃的一把,还舍不得扔,家家户户都如此。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4.竹椅

竹椅应该是当时主要的家具了,有大有小,有粗犷有精致,精致的竹椅上面还雕刻着图画和书法。夏日傍晚,老老小小坐在竹椅上纳凉聊天,手里摇着麦秆扇子(扇柄是竹子的),消磨了一个又一个日子。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5.竹篮/菜篮

普通的竹篮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时光,村里村外、漫山遍野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而且没有猪饲料,猪食除了种一些萝卜菜叶之外,主要就靠妈妈和我们女孩子天天到外面拔猪草,每天割满满一篮子。别看这个篮子小,但是要尽可能装得多,就需要经验和技巧了。篮体为椭圆形,将篮环挽在手臂上,半边篮体刚好贴在腰部,比较省力,又容易固定,不会前后晃动。古色古香、漆上红漆的竹篮主要用于婚嫁等重要喜庆场合,提篮内装着传统礼品,非常精致和喜气。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6.箩筐(竹箩)

这是一种盛放谷物的农具。王祯《农书》说:“箩,析竹为之,上圆下方,挈米谷器,量柯一斛。”这样上圆下方,上大下小的造型,缩小了占地面积,方便叠放。竹萝用处很多,农家家里一般都会有好几个,平常收谷子的时候,就一担一担的从田间地头把家里把谷子挑出去晒。当然,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也用的很多,用竹扁担挑食物、挑碗筷,是真正的运输神器。记得小时候到外婆家拜年的时候,路途遥远,爸爸挑着竹箩担子,我们蹦蹦跳跳走在前面,一路跑,一路盯着路上的红纸,运气好的话会捡到几毛钱的红包,走再远的路也不累。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7.粪箕

粪箕和簸箕形状和用途都不一样,前者是用来装运粮食,后者是用来运垃圾、装土、拾粪、背草、装萝卜等等,当然有人也担着粪箕去卖菜,也是一种用来运输的容器。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8.箬笠(箬帽)

那时候的雨伞还叫洋伞,农村的男人出去干活,基本上都会戴箬帽,普通话叫竹斗笠,架子是竹篾编的,夹着箬叶防水,然后披着蓑衣,又笨又重,几乎没有张志和在《渔歌子》里描述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美感,不过描绘笠翁形象的还有一句旧谚:“喝了清明酒,蓑衣笠帽不离手。”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9.篾筛(竹筛)

这是一种用来筛选农作物的农具,《神异经》记载:“竹器,有孔以下物,去粗取细”。武义话不读“shai”,读“shi”,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好几个,根据网眼的大小来判断其用途,有谷筛、米筛、糠筛,网眼越小筛的东西越精细。除了筛东西,还可以用来晒东西,红薯干、芋头干、萝卜干、咸菜、干菜、笋干等等,应有尽有,许多都是童年美食,小孩子经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从筛子上直接拿来就吃。除了筛选和晾晒粮食以外,在浙江,竹筛还是很多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10.菜罩

以前没有冰箱,吃剩的菜几乎都直接放在餐桌上,为了防猫防蝇,就需要盖上竹编的菜罩,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顶部有把手,便于提拿,不用时可挂墙上。小时候放学回家,来不及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菜罩,抓一块菜解解馋。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11.茶筒

其实就是一个圆竹筒,中间挖空,可以装水装茶,农忙季节,装一筒茶水到田间地头,渴的时候直接把筒倒过来往嘴巴里灌,喝完了,用一个竹塞塞紧就可以了。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12.竹蜻蜓

这个80后90后应该很熟悉了,就是我们平常玩的竹蜻蜓,轻轻一撮,就可以飞得很高,当然现在也有塑料的竹蜻蜓玩具可以买,但缺少了我们小时候自己制作时的那种快乐。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13.竹童车

还记得小时候坐过的竹儿童车吗?相信很多小伙伴童年都有这样一辆儿童车,大人在干活的时候,就把小孩放在里面,既安全又舒适,可以在里面待很久。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14.竹水枪

大竹套小竹,吸入水,压一下,水就出来了,那时候男孩子们经常打水仗,比比谁的竹水枪射得最远。还有竹宝剑,用一根有篾青的竹条,让大人慢慢地削成宝剑的样子,是男孩子们打打杀杀、欺负女孩子的绝妙武器。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科普成果 | 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①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20KPW15M

课题名称:武义微缩竹编—指尖上的农耕风情

课题负责人:何雅叶

工作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