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一、竹無俗韻——

人生貴有胸中竹

自古以來愛竹和種竹的文人雅士數不勝數,詠誦竹子的詩篇可謂浩若煙海。竹子被中國文人奉為“竹君”,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不俗的品質。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醫,士俗不可醫”。竹子具有典雅秀美,清香空靈的美感,又自然簡約,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山有竹則山更青,水傍竹則水越秀”,竹子以其“依依君子之德,無處不相宜”的情趣,成為了中國居家生活中的獨特景觀。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中國曆代文人更是把“竹之節”和做人的節氣聯想到一起,因為竹子“未出土時便有節,凌雲處尚虛心”,具有不卑不亢、虛懷若谷的高風亮節,更有“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能毀其節”的高尚情操。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在中國人眼中,竹與茶、竹與音樂、竹與建築、竹與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竹子的意境早已滲透到中國文人的血液和骨子裡。竹與茶是良朋佳友,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竹灶煙輕香不變,石泉水活味逾新”。竹節心虛,茶性恬淡,竹無俗韻,茗有奇香,竹與茶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二、鄉土記憶——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品種繁多,全世界共有150屬1250多種,我國有50多個屬500種以上,因竹子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被譽為竹子文明的國家。蘇東坡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確立了“竹”作為一種符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含義,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提到竹,就會想到隱逸文化,而忘了它與“下里巴人”的俗世日常生活是多麼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正如同蘇軾所述,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在童年的記憶中,在農村人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中,竹器更是比比皆是。從日常生活器具,如竹蓆、竹扇、竹簾、竹椅、竹箱、竹床、竹榻、“竹夫人”、竹屏風、竹童車、竹簸箕、竹掃把、斗笠、竹鞋、竹傘、竹櫥、笊籬等,到竹製生產工具,如竹篩、水車、扁擔、籮筐、竹耙、簸箕、扁擔、竹籃、竹簟等,從竹製飲食器具,如吹火筒、蒸籠、竹鏟、竹籠、竹筷、竹酒筒、竹酒量、旱菸水煙筒、茶筒等,到竹製交通工具,如竹筏、竹船、竹轎、竹車等等,還有一些竹製的玩具,如竹劍、竹蜻蜓、竹水槍等。但是隨著農耕文明的沒落和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其中很多竹製器具已經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成為了我們童年的一種記憶。不經意間,總會有一些小物件能喚起我們的懷舊情愫。

1.地簟

以前家家戶戶都有好幾張竹編的席子,其形制較大,呈長方形,寬約兩米,長三四米,不用時可以捲起。一到農忙季節,背到曬穀場,搶佔地盤,不下雨就不揹回去,直到曬穀季結束。清楚地記得夏季裡風雲突變,男女老幼都搶著收穀子,來不及的時候就把地簟往兩邊摺疊,蓋住穀子,聊以防雨。一天要用谷耙(也是竹耙)翻好幾遍穀子,一來一去,橫豎交替,加速稻穀曬乾。太陽落山之前,忙著把稻穀收回來(用一種竹做的簸箕),羨慕那些大人一雙手就可以把如此龐大的地簟苗條地捲回去,而不顯得臃腫。除了晾曬農作物,地簞還可以用來搭建臨時帳篷,用於農村舉辦喪事或者“社戲”,有首民謠說,“四壁篾夾成,曬簞搭草棚,作凳幾根樹,看戲擠死人”。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2.火籠(火熜)

火籠的外殼用純天然的竹子編制而成,內膽是鐵皮材質(後來變成內外都是銅材質的銅火銃)。每到冬天,拎著火籠上學,教室裡會散發陣陣異味,那時小孩子的襪子經常有一個個洞,是被火燙出來的。過年時,還可以用玻璃糖紙烤糖吃,用一根細竹籤挑著,拉出長長的絲兒,這就是拔絲糖吧。一邊從低矮的屋簷上敲長長的冰稜吃,一邊又拎著火籠取暖,這就是童年的快樂。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3.刷揪(鍋刷)

這是什麼?其實就是竹製鍋刷,以前大家都用土灶大鐵鍋,新劈出來的竹鍋刷像刺蝟,硬邦邦的不好使,用舊了的具有柔韌性,但是油膩膩的。更滑稽的是,用久了會變成光禿禿的一把,還捨不得扔,家家戶戶都如此。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4.竹椅

竹椅應該是當時主要的傢俱了,有大有小,有粗獷有精緻,精緻的竹椅上面還雕刻著圖畫和書法。夏日傍晚,老老小小坐在竹椅上納涼聊天,手裡搖著麥稈扇子(扇柄是竹子的),消磨了一個又一個日子。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5.竹籃/菜籃

普通的竹籃幾乎伴隨了我的整個童年時光,村裡村外、漫山遍野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而且沒有豬飼料,豬食除了種一些蘿蔔菜葉之外,主要就靠媽媽和我們女孩子天天到外面拔豬草,每天割滿滿一籃子。別看這個籃子小,但是要儘可能裝得多,就需要經驗和技巧了。籃體為橢圓形,將籃環挽在手臂上,半邊籃體剛好貼在腰部,比較省力,又容易固定,不會前後晃動。古色古香、漆上紅漆的竹籃主要用於婚嫁等重要喜慶場合,提籃內裝著傳統禮品,非常精緻和喜氣。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6.籮筐(竹籮)

這是一種盛放穀物的農具。王禎《農書》說:“籮,析竹為之,上圓下方,挈米穀器,量柯一斛。”這樣上圓下方,上大下小的造型,縮小了佔地面積,方便疊放。竹蘿用處很多,農家家裡一般都會有好幾個,平常收穀子的時候,就一擔一擔的從田間地頭把家裡把穀子挑出去曬。當然,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也用的很多,用竹扁擔挑食物、挑碗筷,是真正的運輸神器。記得小時候到外婆家拜年的時候,路途遙遠,爸爸挑著竹籮擔子,我們蹦蹦跳跳走在前面,一路跑,一路盯著路上的紅紙,運氣好的話會撿到幾毛錢的紅包,走再遠的路也不累。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7.糞箕

糞箕和簸箕形狀和用途都不一樣,前者是用來裝運糧食,後者是用來運垃圾、裝土、拾糞、背草、裝蘿蔔等等,當然有人也擔著糞箕去賣菜,也是一種用來運輸的容器。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8.箬笠(箬帽)

那時候的雨傘還叫洋傘,農村的男人出去幹活,基本上都會戴箬帽,普通話叫竹斗笠,架子是竹篾編的,夾著箬葉防水,然後披著蓑衣,又笨又重,幾乎沒有張志和在《漁歌子》裡描述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美感,不過描繪笠翁形象的還有一句舊諺:“喝了清明酒,蓑衣笠帽不離手。”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9.篾篩(竹篩)

這是一種用來篩選農作物的農具,《神異經》記載:“竹器,有孔以下物,去粗取細”。武義話不讀“shai”,讀“shi”,家家戶戶都有大大小小的好幾個,根據網眼的大小來判斷其用途,有谷篩、米篩、糠篩,網眼越小篩的東西越精細。除了篩東西,還可以用來曬東西,紅薯幹、芋頭幹、蘿蔔乾、鹹菜、乾菜、筍乾等等,應有盡有,許多都是童年美食,小孩子經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從篩子上直接拿來就吃。除了篩選和晾曬糧食以外,在浙江,竹篩還是很多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10.菜罩

以前沒有冰箱,吃剩的菜幾乎都直接放在餐桌上,為了防貓防蠅,就需要蓋上竹編的菜罩,主要有方形和圓形兩種。頂部有把手,便於提拿,不用時可掛牆上。小時候放學回家,來不及放下書包,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菜罩,抓一塊菜解解饞。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11.茶筒

其實就是一個圓竹筒,中間挖空,可以裝水裝茶,農忙季節,裝一筒茶水到田間地頭,渴的時候直接把筒倒過來往嘴巴里灌,喝完了,用一個竹塞塞緊就可以了。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12.竹蜻蜓

這個80後90後應該很熟悉了,就是我們平常玩的竹蜻蜓,輕輕一撮,就可以飛得很高,當然現在也有塑料的竹蜻蜓玩具可以買,但缺少了我們小時候自己製作時的那種快樂。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13.竹童車

還記得小時候坐過的竹兒童車嗎?相信很多小夥伴童年都有這樣一輛兒童車,大人在幹活的時候,就把小孩放在裡面,既安全又舒適,可以在裡面待很久。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14.竹水槍

大竹套小竹,吸入水,壓一下,水就出來了,那時候男孩子們經常打水仗,比比誰的竹水槍射得最遠。還有竹寶劍,用一根有篾青的竹條,讓大人慢慢地削成寶劍的樣子,是男孩子們打打殺殺、欺負女孩子的絕妙武器。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科普成果 | 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①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20KPW15M

課題名稱:武義微縮竹編—指尖上的農耕風情

課題負責人:何雅葉

工作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