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渠通達 耕地提質——黃河下游春灌見聞

新華社濟南4月21日電(記者邵琨)“再也不用起大早排隊搶水澆地了。澆上這遍水,產量就有保證了。”看著流入麥田的黃河水,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劉官三村村民張振詳說。

談起往年春灌的情景,張振詳和當地的幹部仍記憶猶新。“為了能搶到水,我早晨不到5點就起來排隊。有時候,晚上都要在地裡過夜。”張振詳指著地頭的溝渠說。

山東是小麥主產區,春灌時節的澆水對小麥生產保豐收至關重要。

呂藝鎮地處黃河下游的打漁張灌區末梢。往年,由於農田裡的溝渠又窄又小,無法引入黃河水,當地小麥春灌主要依賴地下水。一到春灌時節,溝邊的村道上擠滿了排隊等待抽水的機器,村道上鋪滿了輸水帶。輸水帶經過村道上的三輪車、拖拉機等碾軋後破裂漏水,泥土鋪就的村道泥濘不堪。村民進出生產非常不方便。

為了方便農民耕種,實現高產穩產,呂藝鎮將這片農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水、土、田、林、路等綜合治理,將六鬥溝等溝渠清淤疏浚、加深拓寬,增加蓄水能力。

呂藝鎮水利站站長鄭立全說:“原來這些溝又淺又窄,淤泥多,無法引入黃河水。現在這溝深3.5米,底寬4米,每個溝渠都互相連通,旱能澆澇能排。”

溝渠深了,蓄水能力強了,當地今年又從黃河打漁張灌區二乾渠引來了黃河水把溝渠蓄足。

在這個項目區裡,記者發現,往日淤泥堆積、河道狹窄的舊顏已不復存在,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溝渠又深又寬、水又多又清,道路兩側還有海棠和白蠟樹。

張振詳說:“溝裡一直有水,隨時都能澆,水質還比以前更好。管子從地下走,路面再也不坑坑窪窪、沒法走了。以前畝產小麥600斤左右,現在畝產至少900斤。”

經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博興縣農田糧食產量穩定性大幅提高。去年,呂藝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經歷了“利奇馬”颱風,排水工程發揮了作用,農作物受災減產情況明顯低於非項目區。

博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興民說,建成後的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到2個等級,土壤有機質明顯提升,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

曾經春灌時節只能讓拖拉機勉強通行的村道上,不時有一輛輛小汽車、電動三輪車通過。在一段溝渠旁邊,有農民駐足感嘆:“這溝裡好多年沒有這麼多水了,裡面還有魚呢。只要莊稼喝飽水,收成就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