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文/周序雨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萬壑奇峰

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研習書畫者經常秉行的理論命題,蔣勳曾經對此話解釋說“中國山水畫當然不只是一種外師造化的客觀,還有中得心源的主觀性在內”,我的老師大愚對此也有著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其實是三種結合,一是客觀存在和主觀理解的結合;二是景物與心境的結合,三是佛和道這兩種滋養傳統書畫的主要哲學思想的結合”。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萬壑奇峰

傳統書畫中一直便有重神似而輕形似的審美觀點,也就是文人士大夫重意輕象的偏好,至唐代,此種藝術審美觀點開始真正形成理論探討,例如盛唐時期的王昌齡就曾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後以境照之,思則便來,詩情緣境發,法性寄荃空”。這背後對於“空境”的嚮往,其實就是受到家本土道家與佛家禪宗的雙重影響所形成的美學觀點。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創世之柱

“心源”二字本就是一個佛學用語,大量的出現在佛學典籍之中,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我王心鏡淨,洞見於心源”;“滌除妄垢顯心源,故我歸依無等者”等等,但是佛學在華夏的發展,向來與道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二者在相當多的層面有著十分緊密的融合,同樣,大愚對此的觀點是“藝術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心象,尋找心源的過程,物象的背後有真象,真象的背後還有心象,心象具有最為深沉的內在,最為生動的性真”,所以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每一個想要在書畫藝術中得到“心源”的研習者必須培養的能力,這是一種領悟,一種天賦,也是一種修為,外師造化不過是一個過程,一個引發中得心源的量變過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萬壑奇峰

在大愚看來,無論是佛學的“空”,還是道學的“自然”,都可以用一個“靜”字來體會,從物象凝練至心象,需要頓悟,而頓悟則是通過內心寧靜的修煉除去慮妄與雜念,達到萬象俱寂的境界,所以大愚的書畫中見不到刻意經營的機巧,甚至於難以見到位置的佈置,全憑筆墨線條來記錄自己的想象與氣息狀態,似乎形似已經是大愚把觀眾吸引到門口的“引子”,而他真正想表達的,是在門後那自在通達的心境。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畫出《溪山行旅圖》的北宋畫家范寬一生只留下了一句論畫之語,他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可以看的出,范寬此言與“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論點殊途同歸。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大愚書畫中的佛道之辯

我個人認為,但凡是稱得上書畫大家之流,一定是進過那扇“門”並且停留過一段時間,但是此種“妙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妙悟”本就是一個佛教詞彙,沒有任何一種表達方式可以準確的描繪出彼時之心境,而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儘量縮小那個在“門外溜達觀望”的過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